下图是表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DNA相对量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注: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
(1)图中代表染色体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从0—8的时期表示细胞的___________过程。
(3)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______。
(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0条,则一个细胞核中DNA分子数在9—12时期为_________条。
(5)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横坐标数字的____________处进行。
(6)8处进行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
(7)基因突变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间代表的时期。
农技员为测定相对密闭的蔬菜大棚内CO2的浓度变化情况,在大棚内安装了CO2测量器;测得夏季某一天内的CO2浓度变化,并将数据绘制成的图形如图I所示;图Ⅱ为某一株植物在夏季晴天的一昼夜内CO2吸收量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大棚内CO2浓度位于图I 6点时,大棚内的CO2浓度不再增加的原因是▲。
(2)假设一天中大棚内的生物的呼吸速率不变,则图I中光合作用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
▲。
(3)当光照强度适宜且不变,CO2浓度持续下降,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氧气的量会▲。
(4)从图II中可知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其中ce段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大于、小于)植物呼吸作用速率。
(5)图I中12时温室中的CO2浓度有所上升,与图Ⅱ中▲段有关。
(6)如用模拟细胞溶胶成分的溶液分别培养离体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控制光和氧气,如下图所示。
其中A、C示线粒体,B、D示叶绿体;A、B有光照但不供氧气,C、D有氧气但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pH最高和最低的依次是:▲。
图1是两种高等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4是图1中部分结构的放大,据图回答。([ ]内填图中标号,上填适当内容的文字。)
(1)图1中的结构1—13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2)[▲ ]▲中有许多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3)被称为细胞中的“动力车间”的是[▲ ]▲。
(4)图1中可能含有色素的结构是[▲ ]▲。
(5)图2、3、4所示在结构上的主要共同点是▲。
图2所示结构产生的二氧化碳从产生部位扩散到相邻细胞中被用于光合作用,至少需要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有▲层。
(6)结构15与[▲ ]▲的形成有关。
(7)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是▲。
下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A、B表示细胞
膜的两侧。请回答问题:
(1)图中1 表示▲。
(2)人体器官移植时,植入的器官常常被排斥,引起这种反应与图中 [ ▲]▲具有识别功能有关。
(3)线粒体双层膜的结构及化学成分与细胞膜类似,但在线粒体内膜上,图中3的含量远远高于细胞膜,因为线粒体是细胞▲的主要场所,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膜上的多种▲的参与。
(4)若该图表示为人的红细胞膜,则与血浆接触的一侧为▲(A/B)侧。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对于生物体而言,蛋白质的“生老病死”至关重要。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研究发现:一种被称为泛素的多肽在需要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泛素激活酶E1将泛素分子激活,然后由E1将泛素交给泛素结合酶E2,最后在泛素连接酶E3的指引下将泛素转移到靶蛋白上。这一过程不断重复,靶蛋白就被绑上一批泛素分子。被泛素标记的靶蛋白很快被送往细胞内一种称为蛋白质酶体的结构中进行降解。整个过程可表示如下图解。请分析回答。
⑴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其基本单位可以用通式▲来表示。依上述材料可推测出蛋白质的一项具体功能是▲。
⑵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所需能量直接来自▲物质。
⑶蛋白酶体所含的酶最可能是▲。
⑷细胞内E1、E2、E3在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其原因是
▲。
将一定数量的生长良好的盆栽植物移入密闭的温室中栽培,栽培期间利用自然光,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测得的24小时内CO2浓度曲线如图。(18分,每空2分)
(1)与BC段相比CD阶段的形成原因是,DE阶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
(2)AB和EF阶段光合作用的速率等于,原因是。
(3)由图可知该植物长期在该密闭温室中能否正常生长?。(能/不能/无法判断)
(4)在E点敞开棚顶后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如何?(变大/变小/不变/无法判断)。
(5)若该图是C3植物的曲线,换成C4植物后曲线中的AB段将如何变化?(上升/不动/下降/无法判断)。
(6)现已从该植物的叶绿体中提取出色素,并层析分离后得到4条色素带(如下图)。则能转化光能的色素在第条中,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第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