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发生于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0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福泽谕吉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
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梁启超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从准确意义讲,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
——《制度 战略 信仰 国运——刘亚洲空军上将谈甲午战争》
材料二
徐国琦认真考察梳理了这一时期政府的外交文件后得出结论:对于大战,中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主动姿态。从大战伊始,段祺瑞政府就责令对外人员每日收集大量情报,掌握欧战最新动态,以备随时调整外交政策。以梁启超、陈独秀、张君劢为代表的文化领袖们更是密切关注战事,积极撰文鼓吹,探讨大战为中国带来改变的可能性。尤其随着德国在大战中日渐颓势,美国的态度逐渐倾向协约国,精英们更坚定了参战的信心,希望在欧战中大显身手,获得战后平等地位。
——《中国与大战》:铭记中国的1918
材料三 
中国渴望加入世界,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和强大的国家,这种国家主义的观念催生了中国的革命、内部革新以及国家转型。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活力就在于她在处理国际事物过程中融合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political nationalism)、文化上的破坏偶像(cultural iconoclasm)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diplomatic internationalism)。
——《徐国琦:“没有一战,何来五四?”——徐国琦教授访谈录》
(1)阅读材料一,按照“甲午之败是国家之败”的思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如何理解“甲午大败才是中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积极参战的目的。从材料二看,哪些因素为中国参战提供了条件?
(3)从“政治上的民族主义、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两个角度分析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华盛顿在担任总统时期的主要事迹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宗族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材料三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2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已经提醒你们,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现在让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以最严肃的态度概略地告诫你们警惕党派思想的恶劣影响……它往往干扰公众会议的进行,并削弱行政管理能力。它在民众中引起无根据的猜忌和莫须有的惊恐;挑拨派系对立;有时还煽起骚动和叛乱。它为外国影响和腐蚀打开方便之门、外国影响和腐蚀可以轻易地通过派系倾向的渠道深入到政府机构中来。这样,一个国家的政策和意志就会受到另一个国家政策和意志的影响。
——摘自乔治·华盛顿告别演说(1776年9月17日)
材料二通过某个选定的公民团体,使公众意见得到提炼和扩大,因为公民的智慧最能辨别国家的真正利益,而他们的爱国心和对正义的热爱似乎不会为暂时的或局部的考虑而牺牲国家。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可能发生下述情形:由人民代表发出的公众呼声,要比人民自己为此集会,和亲自提出意见更能符合公共利益……共和国无论多小,为了防止少数人的结党图谋,代表必须达到一定数目;同时,共和国无论多大,为了防止人数过多的混乱,代表必须限于一定数目。
——摘自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三意见的差异并不就是原则的差异。我们遵守同一原则的弟兄们,曾被加以各种不同的称号。我们都是共和派,我们都是联邦派。如果我们当中有人想解散这一联邦,或者想改变它的共和体制,我们也不会干扰他们,这样做就为安全树立了标志,表明只要理智能够自由地进行对抗,即使是错误亦是可以允许存在的。
——摘自托马斯·杰斐逊首任总统就职演说(1801年3月4日)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华盛顿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党派分立之危害的。
(2)面对党派纷争,麦迪逊提出了建议。根据材料二概括麦迪逊的相关建议。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党派纷争的背景下,杰斐逊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政党政治在当今资本主义代议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一位外国人在中国的见闻如下:道光皇帝驾崩不久,我们正好离开北京外游,一天,我们在一家客栈喝茶时,碰到有几个中国公民在座,于是试图引起一点政治讨论。我们谈到皇帝驾崩这件必会令所有人感兴趣的大事,对于当时还未公布谁是皇帝的继承人,我们表示忧虑……我们提出各种假设,希望刺激在场的良好公民发表他们的看法。可是他们似乎充耳不闻……当这种冷漠的态度确实开始惹恼我们时,在这群高尚的中国人当中,有一个从他的坐椅走过来,嘲讽地说“官员领受朝廷俸禄,自当处理国家大事。那就让他们食君之禄吧,事不关己,己不劳心!若涉足政治无利可图,我们岂不成了大傻瓜?”其余的人喊道:“言之有理!……”
材料二:开放带来了文化的传播。1906年,450部英文原版《大英百科全书》首次大规模在中国发行,每部数百两银,极为昂贵,但销路极好,购买者“均系各衙门、各官员、各学堂并各银行、各洋行司事。”尽管如此,尚不能与日本相比,同年,《大英百科全书》共在日本销去5500本。
材料三: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大。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但那意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了近五十年----实则是三十年-----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是将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是将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
---- 1922年梁启超为《申报》五十年周报写的一段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这位外国人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对政治持什么态度?请从材料中找出证据加以说明。(1分
(2)这位外国人关于对当时中国人的政治态度的认识是否准确?请简单陈述理由
(3)请简要评述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4)材料三中梁启超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持什么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公元1652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有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英国殖民地;……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一一摘自《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一一《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三: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一100%;。此外,法国采取“输出限额制”,德国创立“以货易货制”,其他国家纷纷效法。一一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关贸总协定的序言明确规定其宗旨是: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务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为目的。通过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等措施,以对上述目的做出贡献。
材料五:2010年9月29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针对中国汇率问题的一项法案,根据这项法案,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币值被认定为被人为低估,美国政府有权对来自该国的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不过这项法案需要由美国参议院表决通过,最终能否成为美国新的、可操作的贸易法规仍存悬念。
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10年10月1日至15日半个月的时间,美国制造的对华贸易摩擦事件就多达24起。
(1)材料一、三、五与材料二、四所实行政策有何不同之处?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归纳《航海条例》颁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三政策实施各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3)材料二和材料四政策买施的背景各是什么?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4)据材料五,结合以上述材料及其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麦克阿瑟以远东盟军司令的名义,下令日本政府和侵华日军,只能向蒋介石政府和军队投降,不得向中国人民抗日武装缴械……8月21日,蒋介石连发三道反动命令:要我人民军队“原地驻防待命”,不许向日伪军“擅自行动”。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材料二 8月23日,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给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下了一道命令,把八路军和新四军诬蔑为“非法武装组织”、“共匪”,要日军“作有效之防卫”,已被人民军队解放的地区,“日军应负责收回”,再交给国民党军队。……伪南京军委会副委员长兼伪上海市市长周沸海被任命为济南“绥靖司令”兼市长,伪江苏省长兼绥靖主任任道援被任命为“先遣军总司令”等等。——摘自《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三美国总统杜鲁门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异乎寻常的步骤,利用敌人来做守备队,直到我们能将国民党的军队空运到华南,并将海军调去保卫海港为止。……”至10月间蒋介石在美国的帮助下已动员了80万军队,抢占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并抢夺了解放区军民从日寇手中收复的31座城市。——摘自《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把几种不同的政治势力相利用反共的情况,逐条概括提炼出来(勿抄原文)。
(2)综合你所列的情况,分析几种中外反动势力形成联合反共的原因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情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