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初名将李靖曾讲:“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当然,唐朝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做到“爱华夷如一”,但其民族政策之开明则的确堪称历代之冠。唐太宗征辽东,掳得高句丽百姓一万四千口,本当分赏将士,“上愍其父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钱布赎为民。欢呼之声,三日不息。”,少数民族的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谨行等都深受重用,有的还成了驸马。开元、天宝之际、少数民族将帅甚至成了唐军主力。安禄山、哥舒翰还晋升为王爵。
——《唐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要谈战后日本的政治外交史,谁都不能绕过1952年4月28日这个重要纪念日。因为就在这一天,两个决定日本命运的条约,即《旧金山媾和条约》和《日美安保条约》正式生效;与此同时,一个决定日本对中态度的《日华和平条约》,也于同日签署。如果说,《旧金山媾和条约》意味着美国占领军结束其单独占领日本的体制(安倍政权称之为"主权恢复日")的话,同一天生效的《美日安保条约》则规定了之后美日之间主仆的基本关系。
东京与北京如此这般不正常的关系,直到1972年日相田中角荣访华,特别是在1978年两国签署和平条约之后,才告一个段落。但是,围绕着“历史”问题与“台湾”问题,两国并未达成圆满的协议。”......
除此之外,尽管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与1978年中日签署的和平条约,但还遗留下一个悬而未决问题。那就是钓鱼岛(日本称之为“尖阁列岛”)的归属纷争。时任中国副总理邓小平1978年10月在东京记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有关问题时,曾发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谈话。他指出: “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签订中日和平条约,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对于邓小平的这番谈话,据当时日本各大报的现场报道,台上台下回应的是一片热烈的掌声。自此之后,也未见有任何日本官员对此提出哪怕是些微的异议。"搁置争议是中日两国达成的默契或共识",遂成为国际舆论界的常识与定论。
——卓南生《甲午年谈战后中日摩擦根源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朝所采取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日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因素,并就如何处理好中日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
材料 |
结论 |
东 汉 组 |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
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主流。 |
宋 代 组 |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
晚 清 组 |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7年1月,蔡元培到北大就任校长职。他提出办学应坚持的两条原则:一是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是不干涉主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
蔡元培聘请了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新派” 教员到北大执教,如陈独秀、李大钊、杨昌济、马寅初、胡适、马叙伦、李四光等。他们在介绍世界学术成果,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延聘新教员时,蔡元培只问有无学识,不问他是什么派别、资格、年龄乃至国籍。同时,也裁汰了一批不称职的本国教员和外籍教员。北大教师在政治上有不同主张的派别:共产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职演说,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提倡让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独立去评判。他还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为改造北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办学思想所起的作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趴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而煤的供应停止,没有电,使得许多企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德国进入真正的冬天。
材料二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1)依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德国进入真正的冬天”。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他们没收并分配了亲英分子的大地产,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但不包括妇女)都拥有了选举权。已建的教会被废除,宗教信仰自由成为国家的法律。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 》
材料二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1)据材料一,美国是如何实现《独立宣言》所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的?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变化。你对此有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