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屈维廉在其历史著作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指( )
| A.1688年光荣革命 | B.1832年议会改革 |
| C.工业革命的开始 | D.责任内阁制形成 |
辛亥革命时期,湖北军政府的《湖北公报》在“发行凡例”中明确规定:“《湖北公报》为湖北法令公布机关……省城各司、处通行本省各县及其他公署并各团体之文书,均由《湖北公报》刊布,各司、处毋庸再以文书布告”……《湖北公报》记载了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可能会报道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
| B.刊登的孙中山讲话可作为第二手史料 |
| C.可能会刊登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
| D.报刊上的法令文件可作为第一手史料 |
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多变”的典型,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多变”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在本质上体现了
| A.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 |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 |
| C.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 | D.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 |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1815~1897年)的代表作《中国经典》中说:“自古老的封建帝国消亡,秦建立专制国家始,中国就再没有出现过革命,而只是统治者和朝代的更替……在西方人看来,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从已经存在了大约2000多年的旧事物向将会变革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的更新的西方思想转变的出发点。”理雅各的观点是
| A.秦建立专制制度导致中国再没有出现革命 |
| B.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一场进步和正义的革命 |
| C.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
| D.秦的专制制度取代分封制导致中国的落后 |
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 A.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
| B.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
| C.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 D.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D.新航路开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