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世界,工业化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它,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它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 是英国一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界,它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19世纪的英国在经济方面如何"引领了当时的世界潮流"?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回答,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哪两个国家?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材料四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项目 |
中国(1952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钢产量(人均) |
2.37千克 |
4千克 |
538.3千克 |
发电量(人均) |
2.76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2949千瓦时 |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存在着什么问题?为此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5)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化建设的两项成就。
(6)综合上述材料,你怎样看待工业化与国家富强的关系?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雏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面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伴随着这一历史事件,丝绸之路开通了。按由东向西的顺序写出该路线所经主要地点?。该路线的开通,反映了西汉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西汉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4)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欧洲国家荷兰的鹿特丹,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请分析一下亚欧大陆桥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 《宋书》这样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从江南地区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
材料三: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国民党 |
共产党 |
|
拥有军队 |
430万 |
130万 |
武器装备 |
接受日本100万日军的装备,美国提供大量的武器 |
基本上是步枪 |
拥有人口、地区 |
3亿多、大城市 |
1亿多、小城镇乡村 |
(1)材料一中 “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这一战略部署的具体指挥者是谁?
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按图中(1)(2)(3)编号顺序写出三大战役的名称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在三年内打败国民党,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争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件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和平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和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2005年日本修改的新版教科书
材料二: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中国人的比赛,看谁先杀满100个。后来他俩见面时,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难以确定是谁先杀满100人,难分胜负,于是决定继续进行比赛,看谁先杀到150人。
材料三: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奉命约见日本驻华使馆公使,再次要求日本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右翼历史教科书中的严重错误,并就此提交了备忘录。该负责人说,中国史学界在这本教科书通过后,就开始对其进行认真研究,日前已进一步认定其存在一系列的缪误……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歪曲?针对材料一日本的行径,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什么历史事件?读了上述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何感受?
(3)阅读材料三,结合课本有关史实,说明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确实“存在一系列谬误”(列举日本侵华史实三点即可)
(4)在1937年开始的抗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请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取得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