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耳者,大梁人也。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①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
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两人相对而处。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余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余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余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
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嗔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陈余乃复说陈王日:“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
(节选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①抵:投奔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嫁庸奴,亡其夫亡:逃离 |
B.父客素知张耳素:平素 |
C.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坚:坚固 |
D.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解:瓦解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张耳以故致千里客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 |
B.乃宦魏为外黄令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 |
C.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而数之日陈余然之 |
D.不为王不可为天下除残也 |
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 里中小吏曾因陈余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余打算起来反抗,张耳用脚踩住小吏,使小吏受到鞭打。 |
B.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他两人,他俩也利用里正卫的身份,向里中的居民传达上边的命令。 |
C.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 重立楚国的政权,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存,使断绝的子嗣得以延续,(您)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 |
D.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 |
我曾遍游赵国,熟悉那里的杰出人物和地理形势,希望派一支军队向北出其不意地夺取赵国的土地。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耳从千里之外的大梁来到外黄,成为外黄富人的门客,还娶了富人之女为妻。 |
B.陈余的父亲曾与张耳结成刎颈之交,这成为了陈余、张耳能够共同患难的基础。 |
C.张耳、陈余主动请求追随陈涉起义,目的是能使被暴秦灭亡的诸侯国得以复立。 |
D.张耳为人沉着冷静,能忍小耻,做事不急功近利,陈余与张耳相比则略显浮躁。 |
分条概括张耳、陈余对陈涉称楚王这件事提出了哪些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中者拔为将。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太祖十年,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十四年,以劳擢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金将武仙据真定,诸城皆应仙。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十五年春,中山府治中李全叛应仙。俊方屯曲阳,仙来攻,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及仙以众降,木华黎承制授俊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屯藁城。俊谒木华黎曰:“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木华黎然其言,以俊为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号其众为匡国军,兵、民之事,一委于俊。二十年,仙果杀都元帅史天倪,据真定叛。俊以孤军居反侧间,战士不满千人。仙攻之,不能下,乃纵兵蹂民禾。俊呼语之日:“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仙惭而去。久之,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乃纳史天倪弟天泽为帅。太宗四年,会诸军围汴。明年,金主弃汴奔归德,追围之。金兵夜出薄①诸军于水,俊力战死之。时年四十有八。
俊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待亲故皆有恩意。克汴时,以侍其轴②为贤,延归教诸子。尝曰:“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屡诫诸子曰:“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临阵,勇气慑众,立矢石间,怡然若无事者,虽中伤亦不为动。每慕马援为人,曰:“马革裹尸,援固可壮。”故战必持矛先士卒。或谏,俊曰:“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就安避危乎!”初,太宗即位,朝于行在③,诸将献户口,各增数要利。吏请如众,俊曰:“民实少,他日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藁城有三百余人克期作乱,事觉,戮其渠魁④,余并释之。深、冀二州妖人惑众,图不轨,连逮者数万人,有司议当族。俊力请主者,但诛首恶。节度使刘成叛降武仙,俊下令曰:“叛者成一人,余能去逆,即忠义士,吾与其资产,仍奏官之。”众果相率来降。沃州天台寨既降,他将利其子女,欲掠之。俊曰:“城降而俘其家,仁者不为也。”力止之。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有惰者,则怒罚之。故所部完实,民惟恐其去也。
(节选自《新元史》)
【注】①薄:逼迫,迫使 ②侍其轴:人名,复姓侍其,名轴。③行在:即行在所。帝王外巡,临时安置的住所。④渠魁:首领。旧称武装反抗集团或反对者的首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年,以劳擢知中山府事擢:提拔。 |
B.兵、民之事,一委于俊一:全部。 |
C.以侍其轴为贤,延归教诸子延:招请。 |
D.余能去逆,即忠义士去:除去。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董俊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A.①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②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 |
B.①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②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 |
C.①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②立矢石问,怡然若无事者 |
D.①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②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朝贞祐年间,藁城县令比武招兵,董俊因箭术高超而被提拔为将领。元太祖十年,他迎降国王木华黎。 |
B.金将武仙被打败后率众投降,但后来又杀害元帅史天倪,凭借真定叛乱,董俊再次夜袭真定,打跑了他。 |
C.董俊特别孝顺母亲,对亲戚朋友也都有恩惠,他奖赏善治田庐者,处罚懒惰者,所以百姓都不愿他离任。 |
D.董俊在处理藁城人预谋作乱、深冀二州妖人惑众以及刘成反叛的案件中,都主张严办首恶,不问胁从。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俊谒木华黎曰:“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
(2)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所 贵 乎 朝 廷 清 明 而 天 下 治 平 者 ,何 也? 天 下 不 诉 而 无 冤 不 谒 而 得 其 所 欲 此 尧 舜 之 盛 也 其 次 不 能 无 诉 诉 而 必 见 察 不 能 无 谒 谒 而 必 见 省 使 远 方 之 贱 吏 不 知 朝 廷 之 高 一 介 之 小 民 不 识 官 府 之 难 而 后 天 下 治。
——苏轼《决壅蔽》
阅读下面的课内和课外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2分,共8分)
(一)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五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河内人李好德得心疾,妄为妖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被疾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蕴古贯在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按事不实。”上怒,命斩蕴古于市,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但未有著令。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上皆赦之。——《资治通鉴》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年,天下大稔稔:谷物成熟。 |
B.臣请就汤镬就:受,接受。 |
C.故令人持币归,间至赵矣间:间隙 |
D.上尝与侍臣论狱狱:案件,官司。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乃敢上壁仍三覆奏乃行刑 |
B.不如因而厚遇之既而悔之,因诏 |
C.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
D.命斩蕴古于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
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①命斩蕴古于市②乃设九宾礼于廷 |
B.①竟不敢执奏②乃谓秦王曰 |
C.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②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 |
D.①见应死者,闵之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蔺相如在朝廷上要求秦王斋戒五日才能献璧,私下派人将璧送回了赵国。 |
B.唐太宗一怒之下错杀张蕴古的事件直接促成了死刑五覆奏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
C.五覆奏指的是死囚刑前二日两覆奏,行刑当天还要三覆奏,以保证不错杀人。 |
D.唐太宗慎施死刑一则是吸取亡隋滥杀无辜的教训,一则也说明他有怜悯之心。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