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依据材料一,比较中世纪中国和西方城市的不同。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筹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一一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苏联解体 国民大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内地流传的歌谣
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度荒。
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
材料二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条

材料三 1978年—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全民炼钢”“全民经商”分别与当时推行的什么政策或运动有关?为什么二者都出现了“全民”参与的情况?
(2)材料二提供的数据可信吗?为什么?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的原因。
(3)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材料二属于哪一类史料?这类史料有什么优点?有什么局限?

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82来华,此后三十年一直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晚年曾将其在中国的传教经历撰写下来。以下材料均摘自《利玛窦中国札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的叫做孔子……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他可以与异教哲学家相媲美,而且还超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中国有学问的人非常尊敬他,以致不敢对他说的任何一句话稍有异议,而且还以他的名义起誓,随时准备全部实行,正如对待一个共同的主宰那样。不仅哲学家作为一个阶级是如此,就是统治者在过去的时代里也给予他以对一个人的最高敬意。
材料二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指通过科举做官——中译者注),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钻研数学和医学并不受人尊敬,因为它们不像哲学研究那样受到荣誉的鼓励,学生们因希望着随之而来的荣誉和报酬而被吸引。这一点从人们对学习道德哲学深感兴趣,就可以很容易看到。
材料三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付给他们来掌握……更加令外国人惊异的是,在事关对皇上和国家的忠诚时,这些哲学家一听到召唤,其品格崇高与不顾危险和视死如归,甚至要超过那些有保卫祖国专职的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什么“统治者在过去的时代里也给予他以对一个人的最高敬意”?列举与孔子媲美的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为什么“人们对学习道德哲学深感兴趣”?这种情况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哲学家”为什么会有“令外国人惊异”的行为。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有关“历史人物排名榜”活动时,就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古代几个帝王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讨论:
(1)小张认为秦始皇南征越族,不仅给越族人民带来痛苦,也给秦朝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应该予以完全否定,你同意小张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小李对唐太宗很感兴趣,准备写一篇小论文。他拟定了其中的一个小标题——特别重视吸取历史教训的皇帝。沿着这一思路(句式),请你帮助他再列三个小标题,并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3)小王纵观历史发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请问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了哪些措施?而康熙帝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新问题。这个新问题指什么?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遭到美国和欧洲的强烈反对,但俄罗斯武装力量仍果断进驻克里米亚多处战略要地。2014年2月28日以来,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俄黑海舰队率先行动,随后俄军从海空同时大举增援。正如路透社所言,与160年前同英法冲突时色厉内荏的俄国相比,经过精心准备的俄军面对西方压力时,己表现得底气十足,毫不示弱。
——《环球时报》(2014年3月3日)
材料二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
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材料三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请回答:
(1)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相对于今天的“底气十足”,为什么160年前俄国却是“色厉内荏”?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不同的描述?你认为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扼要说明亚历山大二世“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崛起的影响,无疑也是一个多解的答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国竞争的核心是文明的竞争,大国崛起的核心是文明的崛起。一部人类文明史证明了这样一条规律,谁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明,谁就可能成为世界强国。历史深层的运动,决定着哪些国家有条件实现“崛起”。这“历史深层的运动”,便是文明的运动。
——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 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撰文指出,随着中国力量的日益强大,以及美国地位的逐渐削弱,有两件事很可能会发生:其一,中国将充分利用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重塑国际体系的规则制度,以更好地满足其利益需要;其二,这个体系中的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正在走下坡路的霸主——将把中国看作一个日益严峻的威胁。现实主义者预测,事态如此发展下去,将出现紧张、不信任和冲突这类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典型现象。
——约翰·伊肯伯里《中国崛起与西方世界的未来:自由体系能否继续维持?》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证大国崛起运用了什么史观?试从政治角度阐释英国“‘历史深层的运动’便是文明的运动”。
(2)运用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材料二中“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崛起”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崛起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字数200字左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