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日本历史的比较学习。德日两国有过相似的历史发展进程,经历一度崛起后,力图挑战世界秩序,成为二战元凶,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自己也历经了巨大的创伤衰败;20世纪70年代后两国却再度崛起,但崛起后的两国对历史的反思却差别甚大,因此目前两国与近邻的关系也出现了分化。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日本——亚洲的例外】
从地理环境看,日本可以说是“上帝的弃儿”,陆地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地质灾害频发。但从人文经济的角度来看,早在十九世纪60年代末,它就学习西方,实施变革,“脱亚入欧”成为了亚洲的例外。后来成为第一个承办奥运会的亚洲国家(1964年),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简直就是“上帝的宠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在历史教科书、慰安妇、参拜靖国神社、邻国领土争议等敏感问题上屡生事端,2012年9月以来钓鱼岛问题的持续发酵,影响到中日关系及东北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安宁。
【德国——欧洲的德国】
“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上个世纪,他曾经考问过世界,也曾经拷打过世界。当他用科学理论来考问世界时,便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当他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两次空前的灾难。”
二战后的德国历史连续书写了成功。它吸取德国法西斯化的教训,完成了文明进化,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它抓住机遇,实现了统一。
“德国是欧洲的德国”,1989年统一前夕,德国曾经向欧洲这样承诺,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疾呼:德国绝不能因为经济强大,就理所当然地在欧洲索取领导地位。“这是人们已经熟悉的镜头。联邦德国的总理勃兰特向二战中被纳粹德国屠杀的犹太人谢罪。世界舆论评价说,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的双腿,站起来的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精神。”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日本历史上两次学习外国,都取得了成功,并促进了社会变革,具体指哪两次?
(2)举出德国“拷打”和“考问”世界的事例各一个?
(3)德国和日本共同参与的国际组织是 。
A.同盟国 | B.轴心国 | C.北约 | D.欧盟 |
(4)二战后,德国和日本都再度崛起,共同原因有哪些?
(5)德国和日本对历史的态度有哪些值得反思?
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材料反映的是()
A. |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提高了各成员国的国际地位 |
B. |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稳定了西欧各国的政局 |
C. | 西欧国家摆脱美国控制的意识增强 |
D. |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
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比较学习】
表1:"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有关内容
名称 项目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开始时间 |
18世纪60年代 |
19世纪70年代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主要成果 |
珍妮机、蒸汽机、 汽船、火车 |
电灯(爱迪生) ①(卡尔·本茨) 飞机(莱特兄弟) |
原子能、计算机 航天技术、生物技术 |
进入时代 |
②时代 |
③时代 |
(1) 结合所学知识,填写表1中①②③处的内容。
【论从史出】
表: 英、德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比重(%)
年份 国家 |
1870年 |
1914年 |
英国 |
31.8% |
14% |
德国 |
13.2% |
14.3% |
(2)据表2的史实,推理得出结论。
【学法运用】
图中所示内容是王明、李建、张红同学对"三次工业革命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的评价。
(3)写出图中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不正确的同学姓名,并说明理由?
泉州市各中学八年级开展"走进抗日救亡历史"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理解学习】
《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1)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含义。
【联系乡土】
抗日战争时期,侨乡泉州涌现了无数的抗日英豪。图1、图2、图3所示泉州籍历史人物,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你学习了上述三位泉州籍历史人物的抗战事迹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位?请简要说明理由。
【研究学习】
郑江、蔡洋同学以抗日救亡歌曲研究抗战历史,撰写历史小论文,收集了以下歌曲:《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大刀进行曲》(1937年)、《黄河大合唱》(1939年)《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他们拟定的历史小论文题目分别是:《为抗战发出怒吼》、《聆听救亡歌曲、重温抗战历史》。
(3)据上述歌曲和抗日战争的有关历史,请你拟定一个历史小论文题目(不得照抄上述题目)。假如你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爱国的青年词曲作者,请分别从时代背景和音乐艺术方面,概括你创作歌曲的思路。
【学以致用】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伟大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表
表:1913--1925年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
项目年份 |
1913年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产量(亿普特) |
39.79 |
22.13 |
34.55 |
44.24 |
注:普特=16.8千克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2)概括1921--1925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的原因。
材料二: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国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空想家的梦想,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概括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1)据材料一,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明朝政府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在政权体制逐渐巩固健全之后,立即放弃宋元时期实行的重商主义开放政策、回到封建主义的传统老路上。
--摘自《泉州史迹研究》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回到封建主义的传统老路上"的含义。
材料三:见图1、图2。
--摘自《历史-经济成长历程》(岳麓书社)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10、图11所示内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