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何谓自由?曰:粗言之则不受压制,即谓之自由焉耳。压制之道不外二端:一曰君权之压制,一曰外权之压制。脱君权之压制而一旦自由者,法国是也;脱外权之压制而一旦自由者,美国是也。故凡受君权之压制而不能为法国人之所为者,非国民也;凡受外国之压制而不能为美国人之所为者,非国民也。……非播国民之种子不可。播之奈何?曰法兰西革命以前,其民之憔悴于虐政者,非犹我今日乎?其全国无一国民,非犹我今日乎?其所以有今日者,何也?盖以法国为国民之田,以十八世纪诸学士为国民之农夫,以自由平等之说为国民之种子。孟德斯鸠苦心焦虑,审慎周详,其播之也出以和平……故今日法国之民,得以食国民之果者,皆数人之功也。且也当时美国之学士,皆自称为法国理学士之弟子,而卒以脱英国之压制,则法国之种子且波及于美洲。
——《国民报》第二期
材料二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越来越表现出其自发性。也就是说,民族主义在中国已经变成一种客观的存在。政府的确可以利用民族主义来论证政策的合理合法性,但这方面,中国政府非常节制。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位政治人物可以大肆动员民族主义,诉诸于民族主义……因此,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多,使得民族主义变得更为理性,增进国家利益。
和中国不同,日本政府在民族主义方面越来越表现为动员型。和其它很多发达国家一样,日本的大众民主越来越难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政府。为了政治的需要,日本的政治人物往往以民主为借口,用民粹主义政治方式动员着民间存在着的民族主义资源。结果,牺牲的往往是日本和其它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和其邻国中国、韩国的关系……较之中国,日本民族主义具有更大的动力。而日本民族主义的勃兴,又必然刺激中国和韩国民族主义……。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往往把另一个大国即美国也牵涉在内,而美国出于其对地缘政治的需要,往往对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推波助澜。这更增加了这些国家民族主义的国际复杂性。
——郑永年《亚洲民族主义与区域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之间认识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出作者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今世界“民族主义”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法国的沦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0分)
近现代西方有句名言:The glory is Greece ,the grandness is Rome(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似乎他们对古希腊罗马文明怀着一份永远无法释怀的感念,奉它们为西方文明之根。
(1)古希腊以其健全的民主政治、繁荣的商品经济和灿烂的思想文化影响后世,尤其是雅典更成为全希腊的学校。请写出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奠定基础的改革家。写出伯利克里改革的历史意义以及在其改革期间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的名称。古罗马则是以其完善的法律影响后世的。请写出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
(2)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政体形式最为典型的是两种什么政体? 并举出两个典型国家。美国的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美国是如何保障政治民主的?该宪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朝代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3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1分)

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吃透专制苦头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但我们并不像夸父追日,而是在不断地接近它、发展它。”
—《中国民主建设白皮书》
近代中国,民主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实践过,更谈不上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了!……民主理论在中国最初基本上是西方舶来品,民主现念的传播主要依靠理性的方式,即依靠理论家、思想家的宣传和阐述。这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有效的,但是旧中国是一个充斥着文盲的农业国,占人口绝对多数的人民不可能通过阅读文献来转变观念。
材料二 “国会者,君主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
—康有为《钦定立宪开国会折》
孙中山曾说“虽然英国宪法所隐含的三权分立原则,经过孟德斯鸠的详细阐发,再经过美国宪法的实践和修改,已经日臻完备,但是由于百余年来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不适用了。……那些略有口才的人,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讷于口才,没有人去物色他。……就委任制而言,更是弊端丛生,特别是每逢政党轮换或总统更迭之际,大批官员同时俱换,不仅不胜其烦,而且还容易导致政治腐败散漫”。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分析民主未在近代中国扎下根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简要指出康有为、孙中山政治主张的主要不同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洪武初,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其土官衔号曰宣慰司,曰宣抚司,曰招讨司,曰安抚司,曰长官司。以劳绩之多寡,分尊卑之等差,而府州县之名亦往往有之,袭替必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天顺末,许土官缴呈勘奏,则威柄渐弛。成化中,令纳粟备振,则规取日陋。孝宗虽发愤厘革,而因循未改。嘉靖九年始复旧制,以府州县等官隶验封,宣慰、招讨等官隶武选。隶验封者,布政司领之;隶武选者,都指挥领之。于是文武相维,比于中土矣。其间叛服不常,诛赏互见。
——《明史》卷310列传第198
材料二臣思前明流土之分,原因烟瘴新疆,未习风土,故因地制宜,使之乡导弹压。今历数百载,相沿以夷治夷,遂至以盗治盗,苗、倮(彝族的一支)无追赃抵命之忧,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大上闻,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若不铲蔓塞源,纵兵刑财赋事事整理,皆非治本。改流之法,计擒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为上,勒献次之。惟剿夷必练兵,练兵必选将。诚能赏罚严明,将士用命,先治内,后攘外,实边防百世之利。
——《清史稿》卷512鄂尔泰奏疏
(1)归纳材料一有关明朝在西南地区统治的内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及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订一个制度来防制它,于是有些却变成了病上加病。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缚。这一趋势,却使中国政治有后不如前之感。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所以明末的黄梨洲要慨然说:“有治人,无治法。”这因一向制度太繁密,故使他太不看重法,太看重人,而要提出此主张。但尚法并非即算是专制,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后愈多,而自由展布之才,却愈后愈少了。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