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材料二 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一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依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材料四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在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中国工业化从无到有、艰难前行。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为中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改变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结合材料并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请各举一例。
(2)清末状元实业家是谁?他在家乡南通创办的纱厂叫什么?
(3)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什么?这期间我国取得了一系列工业化建设成就,请举一例。
(4) 2015年春,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力争在2045年左右成为工业强国。但当今"中国制造"面临着创新能力差、核心技术弱、优质品牌少、环境恶化等难题。由此针对某一难题,提出你的建议。
下面是杨洋同学在复习时归纳的一部分英国专题大事年表。
依据这一大事年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通过小组交流以后,杨洋同学补充了1689年英国发生的一件大事,指的是哪件大事?
(2)大事年表中涉及到英国工业革命,它的开始与哈格里夫斯的哪一项发明有关?后来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由此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3)杨洋同学在英国大事年表中列有"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和"《南京条约》签订",你认为理由是什么?
政策的调整、创新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实行了什么政策和实行该政策的目的有哪些?
材料二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苏俄"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的含义。
材料三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工、电力、机器制造等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1932-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据《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岳麓版)编辑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原因。
材料四阅读2015年5月俄罗斯红场阅兵的图片。
(4)2015年5月俄罗斯红场阅兵是为了庆祝卫国战争胜利多少周年?材料三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令的力量。"下图显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1)指出A点对应历史时期的科技革命的名称、发生的政治前提,完成的标志。
(2)指出B点对应历史时期的科技革命的名称、主要标志以及新兴工业部门。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材料一中作者所推崇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的什么制度?它是通过什么文献开始确立起来的?
材料二下面是《人权宣言》的部分引文。
国民议会在主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的人与公民的权利: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人权宣言》规定了哪些最基本的人权?为什么《人权宣言》能在欧洲迅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