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登,字景宋,德安人。少读书,喜古兵法,慷慨有大志,不事生产。出制置使孟珙幕府,久之,权知巴东县。献俘制置司,登念奋自书生,不拜,吏曰:“不拜则不敢上奏。”难之,竟弃功去。淳祐四年,举进士,调兴山主簿。明年,制置使李曾伯经理襄阳,登在行,以积功升,寻以母忧去。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因忆弟潜盛言王登才略,具书币招之。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渊慨然曰:“事亟矣,奈何?”登曰:“亟呼诸将共议。”众至,欢跃曰:“景宋在此。”渊曰:“汝辈欲西门出,景宋欲从方城,如何?”众曰:“惟命!”登曰:“用兵患不一,登书生,不过凭轼观战,请五大帅中择一人为节制。”渊曰:“请监丞出,正谓此也。”即书银牌曰:“监丞代某亲行,将士用命不用命,赏罚毕具申。”登至沙市,椎牛酾酒,得七千人,誓曰:“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赵葵为制置使,见登握手曰:“景宋一身胆,惜相见晚也。”俾参宣抚司兼京西两节。马光祖为制置使,辟充参谋官,迁军器少监、京西提点刑狱。登威声日振。有余思忠及徐制几谗于光祖曰:“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非久易位矣。”光祖疑焉,出登屯郢州,后以干办钟蜚英调护,情好如初。开庆元年,登提兵援蜀,约日合战。夜分,登经理军事,忽绝倒,五藏出血。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是夕,舜申暴卒。
(节选自《宋史·王登传》)
[注] ①监丞:王登曾任监丞。②干办:官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     亟:紧急
B.用兵患不一一:统一
C.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私:偏私
D.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 竟:竟然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登奉公勤勉、做事尽力的一组是(  )
①登念奋自书生,不拜
②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
③登书生,不过凭轼观战
④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
⑤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
⑥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登性格刚直不屈。在代理巴东县知县时,他到制置司去献俘虏,想到自己从读书人起家,便不肯下拜,小吏就为难他,他竟然放弃功劳而离去。
B.王登能垂范效命。在沙市,他宰牛斟酒得七千人,又说自己同各位将领义同骨肉,如果自己不效命,各位将领可杀了他来献给主帅,以激励士气。
C.王登曾遭人陷害。马光祖做制置使时,随着王登威名扩大,余思忠和徐制几进谗言挑拨,结果王登被贬出京城屯守郢州,后因人调解,他们才情好如初。
D.王登能尽忠职守,鞠躬尽瘁。开庆元年,王登在半夜料理军中事务时,忽然昏倒,五脏出血。唐舜申赶到时,他还看着几案上的文书,不久就去世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代散文阅读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曰:“日午,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堂左一室洁:干净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间:机会
C.值余方校书,不见遽:急速,立即
D.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骗取,诳骗。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B.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C.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D.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书斋,明窗素壁,幽静宜人环境;陈设虽简,但书桌、书架、座椅、卧具、琴磬等杂物,一应俱全,为下文描绘书斋主人嗜书如命、沉醉此间的书痴形象做了铺垫。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秦使翦子王贲击荆①,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指楚。
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也是:这样
B.大怒,自驰频阳如:像、似
C.始皇曰:“已矣,将军勿复言!”谢:道歉
D.虏荆王负刍,平荆地为郡县竟:竟然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B.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C.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D.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攻打楚国,李信要求的军队人数比王翦要求的少,秦王就认为毫无战功的李信勇敢而屡立战功的王翦年老胆怯,于是派李信出征。
B.王翦不被信任重用,于是称病回老家养老,后来李信兵败,秦王亲自去请王翦统率军队,王翦推辞不过最终复出,要求带六十万大军出征。
C.王翦把六十万军队都带去攻打楚国,出征前后多次向秦王请封良田美宅,因为他知道秦王残暴又多疑,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秦王对他的怀疑。
D.王翦他带兵抵达战场后,不理会楚军的屡次挑战,坚守不出,让士兵充分休整,最终趁楚军撤退时击败了他们,接着乘胜追击,最终灭了楚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2)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对诗中语句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府吏得闻之”一段,焦仲卿极力为兰芝辩白,既陈述了新婚燕尔的幸福,又立下了白头偕老的誓言。
B.“阿母谓府吏”一段,焦仲卿母严厉斥责、历数兰芝的种种过失,还虚拟出东家贤女诱骗儿子休妻。
C.“府吏长跪告”一段,焦仲卿久久跪着恳求,并且立下绝不它娶的誓言,果断地回绝了焦母那番诱哄。
D.“阿母得闻之”一段,面对儿子的恳请辩白,焦母勃然大怒,在痛加申斥之后,蛮横拒绝了仲卿的恳求。

作者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
B.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
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

对选段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诗中可看出焦仲卿忠于爱情,绝不妥协的刚强一面。
B.由诗中可看出焦母蛮横霸道的性格,她既以偏见委屈儿媳,又根本不去听儿子的恳切陈情。
C.焦仲卿之所以不能保护自己深爱的妻子,除了性格懦弱之外,还与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有关。
D.焦母之所以能一意孤行,依丈的是封建家长制度的权威,焦母的行为具有封建时代的典型意义。

翻译下列句子。
(1)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2)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后面小题。
彭城景思王浟,字子深,神武第五子也。博士韩毅教浟书,见浟笔迹未工,戏浟曰:“五郎书画如此,忽为常侍开国,今日后,宜更用心!”浟正色答曰:“昔甘罗为秦相,未闻能书。凡人唯论才具何如,岂必勤勤笔迹。博士当今能者,何为不作三公?”时年盖八岁矣。毅甚惭。
武定六年,出为沧州刺史。为政严察,部内肃然。守令参佐,下及胥吏,行游往来,皆自赍粮食。浟纤介知人间事,有隰沃县主簿张达,尝诣州,夜投人舍,食鸡羹,浟察知之。守令毕集,浟对众曰:“食鸡何不还他价直也?”达即伏罪,合境号为神明。又有一人从幽州来,驴驮鹿脯。至沧州界,脚痛行迟,偶会一人为伴,遂盗驴及脯去。明旦告州,浟乃令左右及府僚吏分市鹿脯,不限其价。其主见脯识之,推获盗者。都督、定州刺史。时有人被盗黑牛,背上有白毛。长史韦道建谓中从事魏道胜曰:“使君在沧州日,禽奸如神。若捉得此贼,定神矣。”浟乃诈为上符,市牛皮,倍酬价直。使牛主认之,因获其盗。建等叹服。又有老母姓王,孤独,种菜三亩,数被偷。浟乃令人密往书菜叶为字,明日,市中看菜叶有字,获贼。尔后境内无盗,政化为当时第一。
天保初,封彭城王。四年,征为侍中,人吏送别悲号。有老公数百人,相率具馔白浟曰:“自殿下至来五载,人不识吏,吏不欺人。百姓有识已来,始逢今化。殿下唯饮此乡水,未食百姓食,聊献疏薄。”浟重其意,为食一口。七年,转司州牧,选从事皆取文才士明剖断者,当时称为美选。州旧案五百余,浟未期悉断尽
河清三年三月,群盗田子礼等数十人谋劫浟为主诈称使者径向浟第至内室称敕牵浟上马,临以白刃,欲引向南殿。浟大呼不从,遂遇害,时年三十二,朝野痛惜焉。
(节选自《北齐书 卷十》有删节)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群盗田子礼等数十人谋劫浟为主/诈称使者/径向浟第/至内室/称敕/牵浟上马
B.群盗田子礼等数十人谋劫浟/为主诈称/使者径向浟第/至内室称敕/牵浟上马
C.群盗田子礼等数十人谋/劫浟为主/诈称使者/径向浟第/至内室称敕/牵浟上马
D.群盗田子礼等数十人谋劫浟/为主诈称/使者径向浟/第至内室/称敕牵浟上马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羹是肉汁,一般“肉食者”才能吃到;百姓多吃的是用白水煮的菜羹。
C.转和擢、拔、陟、升、迁等词在古文中表示人物官职的变动,都指官吏的升迁。
D.“天保初”采用的是帝王纪年法,这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浟从小机敏过人,能言善辩。他年仅八岁,便与博士韩毅辩论,提出用人唯才,不拘笔迹的观点,有理有据,令人叹服。
B.高浟为政清明廉洁,律己严下。他要求部下,行走往来,都需自备粮食。隰沃县主簿张达,因吃百姓家的鸡羹没给钱而受到责罚。
C.高浟办案方法独到,誉为神明。他在沧州的时候用顺藤摸瓜的方法找到了偷了驴子和鹿脯、盗黑牛、偷菜的人,抓奸邪之人如同神灵。
D.高浟一生政绩卓著,英年早逝。他被征召为侍中,官员百姓在为他送别的时候悲痛哭泣。三十二岁被盗贼杀害,朝野上下都为他的死感到无比痛惜。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浟乃诈为上符,市牛皮,倍酬价直。使牛主认之,因获其盗。
(2)选从事皆取文才士明剖断者,当时称为美选。州旧案五百余,浟未期悉断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荀子《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焉!惑:糊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望矣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或师焉,或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请分条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