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对诗中语句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
A.“府吏得闻之”一段,焦仲卿极力为兰芝辩白,既陈述了新婚燕尔的幸福,又立下了白头偕老的誓言。 |
B.“阿母谓府吏”一段,焦仲卿母严厉斥责、历数兰芝的种种过失,还虚拟出东家贤女诱骗儿子休妻。 |
C.“府吏长跪告”一段,焦仲卿久久跪着恳求,并且立下绝不它娶的誓言,果断地回绝了焦母那番诱哄。 |
D.“阿母得闻之”一段,面对儿子的恳请辩白,焦母勃然大怒,在痛加申斥之后,蛮横拒绝了仲卿的恳求。 |
作者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 )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 |
B.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 |
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
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 |
对选段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诗中可看出焦仲卿忠于爱情,绝不妥协的刚强一面。 |
B.由诗中可看出焦母蛮横霸道的性格,她既以偏见委屈儿媳,又根本不去听儿子的恳切陈情。 |
C.焦仲卿之所以不能保护自己深爱的妻子,除了性格懦弱之外,还与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有关。 |
D.焦母之所以能一意孤行,依丈的是封建家长制度的权威,焦母的行为具有封建时代的典型意义。 |
翻译下列句子。
(1)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2)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义士杨景和埙传
[明]张 弼
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拷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遂击登闻鼓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埙佯诺之。达遂以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成化初,修《英宗实录》,称“义士杨埙”云。
埙字景和,其先某处人。父为漆工。宣德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指称叹,以为不可及。盖其天资敏悟,于书法诗格不甚习,而往往造妙,故其艺亦绝出古今也。既不避权奸,为此义举,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隐于艺以自高。
华亭张弼论曰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特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于行义何如哉!此公论,具人面目者皆能知之,而高冠长裾,号称科第人物者,乃低佪淟涊,甘为之扫门捧溺,无所不至,而然自得,夸噪于人,何利害之移人乃如是其烈耶!闻埙之风,亦可少愧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逮捕拷掠 掠:掳掠 |
B.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狱:讼案 |
C.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秩:官品 |
D.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目:看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C.闻埙之风,亦可少愧矣安能以身之察察
D.以五色金钿并施以勇气闻于诸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埙是一位天资聪悟、有创造性的平民艺术家。但更主要的是,他是一位见义勇为的义士。
B.当锦衣卫指挥门达陷害袁彬时,官吏们虽然都为袁彬叫屈,但没有人敢于出面援救,只有素不相识的杨埙敢于上疏喊冤。同时,又用谋略揭穿了门达想要诬陷华盖大学士李贤的阴谋。
C.杨埙不避权奸的义举赢得大家的尊重,有人想授予他官职,他没接受,而是隐于技艺以孤高自守。人们不敢只把他当成一个艺人,而是敬称他为“义士杨埙”。
D.作者在表彰杨埙的同时,也鞭挞了权贵及那些为权贵们“扫门捧溺”的“高冠长裾”的“科第人物”,可谓一箭双雕。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华 亭 张 弼 论 曰 义 者 无 所 为 而 为 合 天 下 之 公 论 者 是 也 使 虽 公 论 行 之 以 私 则 其 中 已 不 义 矣。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遂以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自谓衰贱,未尝世禄,故自菲薄。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复被发佯狂,不与于世。谓大夫种曰:“三王则三皇之苖裔也,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天运历纪,千岁一至。黄帝之元,执辰破巳。霸王之气,见于地户。子胥以是挟弓干吴王。”于是要大夫种入吴。
此时冯同相与共戒之,伍子胥在吴,自与不能关其辞。蠡曰:“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乃入越。越王常与言尽日。大夫石买,居国有权,辩口,进曰:“炫女不贞,炫士不信。客历诸侯,渡河津,无因自致,殆非真贤。历诸侯无所售,道听之徒,唯大王察之。”于是范蠡退而不言,游于楚越之间。大夫种进曰:“昔者,市偷自炫于晋晋用之而胜楚伊尹负鼎入殷遂佐汤取天下有智之士不在远近取也谓之帝王求备者亡。易曰:‘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有至智之明者,必破庶众之议。’成大功者不拘于俗,论大道者不合于众。唯大王察之。”
于是石买益疏。其后使将兵于外,遂为军士所杀。是时句践失众,栖于会稽之山,更用种、蠡之策,得以存。故虞舜曰:“以学乃时而行,此犹良药也。”王曰:“石买知往而不知来,其使寡人弃贤。”后遂师二人,竟以禽吴。
子贡曰:“荐一言,得及身,任一贤,得显名。”伤贤丧邦,蔽能有殃。负德忘恩,其反形伤。坏人之善毋后世,败人之成天诛行。故冤子胥僇死,由重谮子胥于吴,吴虚重之,无罪而诛。传曰:“宁失千金,毋失一人之心。”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胥以是挟弓干吴王 干:触犯 |
B.于是要大夫种入吴要:邀请 |
C.于是石买益疏疏:被疏远 |
D.更用种、蠡之策更:改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越王常与言尽日 落霞与孤鹜齐飞 |
B.历诸侯无所售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C.竟以禽吴以勇气闻于诸侯 |
D.无罪而诛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蠡认为自己地位卑微,就妄自菲薄,自暴自弃,所以不参与世俗活动。 |
B.越王勾践失败退兵至会稽山,后采用了文种、范蠡的计策,最终灭了吴国。 |
C.石买之言并非谗言,只是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但也差点使勾践失去范蠡。 |
D.本文引用子贡的话,意在点明进言任贤的重要性,对后世有劝诫的作用。 |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承勋,字立卿,嘉鱼人。有操执,为政不苛。承勋举弘治六年进士。由太湖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历工部郎中,迁南昌知府。
正德六年,赣州贼犯新淦,执参政赵士贤。靖安贼据越王岭玛瑙岸,华林贼又陷瑞州。诸道兵不敢前。承勋督民兵剿,数有功。华林贼杀副使周宪,宪军大溃。承勋单骑入宪营,众乃复集。都御史陈金即檄承勋讨之。贼党王奇听抚,搜得其衷刃,纵使还。奇感泣,誓以死报。承勋令奇密入寨,说降其党为内应,而亲率所部登山。奇夜拔栅,官军奋而前,降者自内出,贼遂溃。已,从金斩贼渠罗光权、胡雪二,华林贼平。镇守中贵黎安诬承勋擅易贼首王浩八狱词,坐下吏。大理卿燕忠即讯,得白。三迁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十年春,大风昼晦,帝忧边事。承勋言:“去岁冰合,敌骑尽入河套。延、宁、固原皆当警备。甘肃军饷专仰河东,宜于兰州籴贮,以备缓急。曩河西患土鲁番,今亦卜喇又深入。两寇云扰,孤危益甚。套寇出入,并经庄浪。急宜缮塞设险,断臂截踵,使不得相合。兀良哈最近京师,不善抚,即门庭寇。云南安凤之叛,军民困敝,临安、蒙自盗贼复兴,旷日淹时,恐酿大患。交阯世子流寓老挝,异日归命请援,或据地求封,皆未可测。惟急用人理财,俾边鄙无虞。”帝嘉纳焉。
承勋沉毅有大略。帝所信任,自辅臣外,独承勋与胡世宁,大事辄咨访。二人亦孜孜奉国,知无不言。世宁卒半岁,承勋亦卒,帝深嗟悼。赠少保,谥康惠。所赉予,常典外,特赐白金、彩币、米蔬诸物。承勋官四十年,家无余资。其议“大礼”,亦与世宁相合云。(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有删节)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参政赵士贤执:抓住 |
B.都御史陈金即檄承勋讨之檄:声讨的文书 |
C.大理卿燕忠即讯,得白 白:昭雪冤情 |
D.俾边鄙无虞俾:使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承勋作战有胆识的一组是
①有操执,为政不苛②承勋督民兵剿,数有功③都御史陈金即檄承勋讨之
④承勋单骑入宪营⑤说降其党为内应⑥从金斩贼渠罗光权、胡雪二
A.①②⑥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勋有操守,为政不苛酷。考中进士后,他由太湖知县迁任南京刑部主事,后来又历任工部郎中、南昌知府等职。 |
B.李承勋作战有胆识有谋略。盗贼进犯之际,各道兵马不敢前往,李承勋率领部队进行围剿,并多次立功。 |
C.李承勋受到过诬陷。华林贼寇被扫平后,镇守宦官黎安诬陷李承勋擅自改动贼首王浩八的供词,辛亏大理卿燕忠替他昭雪。 |
D.李承勋沉着刚毅有远见。当时皇帝只信任李承勋和胡世宁,他们两人也兢兢业业报效国家。他们两人相继去世,皇帝深深地叹息哀伤。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党王奇听抚,搜得其衷刃,纵使还。
(2)急宜缮塞设险,断臂截踵,使不得相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敷华,字公实,安福人。成化元年,与刘大夏愿就部曹。除兵部主事,历郎中。廉重不挠,名等于大夏。
十一年,出为浙江参议。景宁矿盗起,至数千人,敷华谕散之,执其魁十二人。居浙十余年,历布政使。弘治初,迁湖广。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以俯直资饿者。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中道奔丧,服闼还故宫。部内赋输大同,困于折价。敷华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民便之。改抚陕西,制婚娶、丧葬之式,纳民于礼。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延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日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十二年改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高邮湖堤圮,浚深沟以杀水势。又筑宝应堤。民利赖焉。正德元年召为左都御史:其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内阁力主之。帝犹豫,敷华乃上言:“陛下宴乐逸游,政令与诏旨相背,行事与成究交乖。今给事中刘蓓,御史朱延声、徐钰等连章论列,但付所司。英国公懋与臣等列名上请,但云‘朕自处置’。臣窃叹惑,请略言时政之弊。如四十万库藏已竭,而取用不已。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织造已停,传奉已革,寻复如故。政令纷孥,弊端滋蔓。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疏入,不报。
既而朝事大变,宦官势益张。至除夕朝罢,忽传旨致仕。敷华即日就道。至徐州洪,坐小艇,触石几溺死。瑾恨未已,欲借湖广仓储烂,坐以赃罪。修撰康海过瑾曰:“吾秦人爱张公如父母,公忍相薄耶?”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明年六月病且革,衣冠揖家庙,就榻而卒。
敷华性刚介。弘治时,刘大夏常荐之,帝曰:“敷华诚佳,但为人太峻耳。”为部郎奉使,盗探其囊,得七金而已。
(节选自《明史·张敷华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等于大夏等:相同 |
B.行事与成宪交乖乖:背离 |
C.修撰康海过瑾日过:过问 |
D.公忍相薄耶薄:逼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困于折价纳民于礼 |
B.与刘大夏愿就部曹忽传旨与畅守随俱致仕 |
C.如四十万库藏已竭,而取用不已 就榻而卒 |
D.其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盗探其囊 |
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
B.妖憎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
C.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 |
D.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汁缚僧归。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敷华在处理景宁的矿贼闹事中,运用计谋,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捉拿头领归案。 |
B.张敷华整治好坍塌的高邮湖堤和修筑宝应堤,都让百姓从中获利。 |
C.张敷华等人上疏请求除去刘瑾的行为使刘瑾心生恨意,刘瑾后来想方设法诬陷张敷华。 |
D.张敷华在疏中指出皇帝的缺点,同时认为政策法令过于繁复,弊端就会滋生蔓延,要求皇帝要仔细审察。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
②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与守随等榜名朝堂。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敷华“为政惠民”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皇甫绩,字功明,安定朝那人也。绩三岁而孤,为外祖韦孝宽鞠养。尝与诸外兄弈棋,孝宽以其惰业,督以严训,愍绩孤幼,特舍之。绩叹曰:“我无庭训,养于外氏,不能克躬励己,何以成立?”深自感激,命左右自杖三十。孝宽闻而对之流涕。于是精心好学,略涉经史。
周武帝为鲁公时,引为侍读。武帝尝避暑云阳宫,时宣帝为太子监国。卫剌王作乱,城门已闭,百僚多有遁者。绩闻难赴之,于玄武门遇皇太子,太子下楼执绩手,悲喜交集。乱定,帝闻而嘉之,迁小宫尹。
隋开皇元年,出为豫州刺史,寻拜都官尚书。后数载,转晋州刺史,将之官,稽首而言曰:“臣实庸鄙,无益于国,每思犯难以报国恩。今伪陈尚存,以臣度之,有三可灭。”上问其故,绩答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鹰扬之将,臣请预戎行,展丝发之效。”文帝嘉其壮志,劳而遣之。及陈平,拜苏州刺史。
高智慧等作乱江南,州民顾子元发兵应之,因以攻绩,相持八旬。子元素感绩恩,于冬至日遣使奉牛酒。绩与子元书曰:“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金陵百姓,死而复生,吴、会臣民,白骨还肉。唯当怀音感德,行歌击壤,岂宜自同吠主,翻成反噬。卿非吾民,何须酒礼?吾是隋将,何容外交?易子析骸,未能相告,况是足食足兵,高城深堑,坐而待强援,绰有余力。何劳踵轻敝之俗,为虚伪之辞,欲阻诚臣之心,徒惑骁雄之志。以此见期,必不可得。卿宜善思活路,晓谕黎元,能早改迷,失道非远。”子元得书,于城下顿首陈谢。杨素援兵至,合击破之。拜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俄以病乞骸骨,诏征还京,赐以御药,中使相望,顾问不绝。卒于家,时年五十二。
(《隋书·皇甫绩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克躬励己克:克制 |
B.周武帝为鲁公时,引为侍读引:推荐 |
C.臣请预戎行预:参加 |
D.顾问不绝顾:照顾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绩三岁而孤坐而待强援 |
B.以臣度之俄以病乞骸骨 |
C.为外祖韦孝宽鞠养为虚伪之辞 |
D.尝与诸外兄弈棋绩与子元书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
B.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
C.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
D.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绩很小就失去了父亲,由他的外祖父韦孝宽抚育他。韦孝宽虽然很严厉,可是对皇甫绩因下棋而耽误学业没有过多指责。 |
B.卫剌王作乱的时候,皇甫绩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逃走,反而奋勇赴难,因此受到文帝的嘉奖。 |
C.皇甫绩在隋朝曾历任豫州刺史、都官尚书、晋州刺史、苏州刺史,后来在打败叛军后又出任信州总管和十二州诸军事之职。 |
D.顾子元一向感激皇甫绩的恩典,在两军相持之时,送上酒肉。后来在收阅皇甫绩书信后,在城下向皇甫绩谢罪。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臣实庸鄙,无益于国,每思犯难以报国恩。
②文帝嘉其壮志,劳而遣之。
(2)从文章中找出两个能体现皇甫绩“忠于皇室”的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