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我国“十二五”规划指出,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过去五年,我国GDP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排名在世界第100位左右。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但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占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年人均收入不及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基尼系数已达0.47,超过国际公认的0.40的警戒线。
注:基尼系数是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的主要指标。数值越高,表明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
材料二 浙江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保障民生等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

扩大内需
省政府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继续做好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工作,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力促进农民消费,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
调整结构
省政府投资精心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财税优惠政策,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和义乌国际商贸综合试点改革等,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保障民生
省政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为解决材料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2)运用《经济生活》中“发展生产”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结合材料回答,省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是怎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氏族制度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当前,涨价几乎是老百姓天天念叨的事情,从肉蛋奶到米面油,几乎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在涨价。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以来,我国CPI涨幅一直维持在6%左右的高位。
有人认为,物价上涨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经济现象,政府不必介入;但也有人认为,物价上涨过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政府必须遏制。
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阐述你的观点。

材料一: 我国钢铁生产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钢总产量
1996年超1亿吨,连续10年世界第一,2006年超过4亿吨,占到全球产量1/3。
平均能耗
我国吨钢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倍
吨钢收入
我国售价300美元,发达国家500美元
品种质量
我国90%的产品为粗钢,高档货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依赖进口
生产率
我国330吨/人年,发达国家450吨/人年
规模
中国钢铁企业1600多家,2006年产钢500万吨以上企业21家,其中排名前4位企业集中率仅为14%,巴西、韩国、日本、印度、美国、俄罗斯分别为99%、88%、73%、68%、61%、69%
出口比重
中国出口量仅占世界钢铁交易1%,处于20多位

注:目前,中国钢铁行业年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
材料二:国务院通过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其目的是使我国成为钢铁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强国。2006年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30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20吨以下小转炉、小电炉进入淘汰实施阶段。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增强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某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五年计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
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
二个“五年计划”,以下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研究、编制过程。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所蕴涵的哲理。

近期,光明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陆续报道了各地“小人物”讲诚信、守公德的先进事迹,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诚信文化到处如花绽放,诚信之树日益根深叶茂。“他们做的看起来都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事儿,人人都这样做,就能汇聚成诚信文化之河。”中国市场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均跃说,“当诚信成为一种习惯,人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对青年学生有何道德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