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其文辞 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
B.以为当得躬诣大府诣:拜访 |
C.傥得一至其处傥:或许 |
D.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槛:栏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 | B.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但以刘日薄西山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 D.子其为我记之 |
置杯焉则胶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5分)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诤”)之,及留侯策(计策),太子得毋废。
……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永巷令)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等到)孝惠还,赵王已死。于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 煇(熏)耳,饮瘖(哑)药,使居厕(猪圈)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节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对下列四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高祖微时妃也微:地位低贱 |
B.使人请太后请:告诉 |
C.高帝属臣赵王属:部属 |
D.太后欲杀之,不得间间:机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以五百岁为春 |
B.使人持鸩饮之项伯杀人,臣活之 |
C.太后闻其独居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D.乃知其戚夫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吕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原配夫人,因为年纪大,经常留在家中,很少见到高祖,和高祖越来越疏远。 |
B.吕后派使者往返多次召赵王进京,而赵国丞相周昌都找许多理由阻止了;吕后非常恼怒,就派人去召周昌到长安,然后又派人去召赵王进京借机杀了他。 |
C.吕后想要杀赵王,却得不到机会。后来借惠帝出去射箭之机派人拿去毒酒让赵王喝下。惠帝知道后,痛哭而且病倒,从此再不愿意料理朝政了。 |
D.吕后痛恨当初戚姬被宠,自己被高祖疏远,且戚姬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吕后于是杀赵王,害戚姬,使她变成人彘。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译文:
(2)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
译文:为下面这句话断句,用“/”标出。
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能意见齐宣王。
狐援说齐湣王曰:“殷之鼎陈于周之廷,其社盖于周之屏,其干戚之音①,在人之游。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王必勉之。其无使齐王之大吕陈之廷,无使太公之社盖之屏,无使齐音②,充人之游。”齐王不受。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后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③东走而不知所处。”齐王问吏曰:“哭国之法若何?”吏曰:“斮。”王曰:“行法。”吏陈斧质于东闾,不欲杀之,而欲去之。狐援闻而蹶往过之。吏曰:“哭国之法新。先生之老欤昏欤?”狐援曰:“曷为昏哉?”于是乃言曰:“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④,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斮之东闾。每斮者以吾参乎二子者乎!”狐援非乐斮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于危。此触子⑤之所以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
赵简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犀蔽屏橹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艴然作色曰:“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逊去绛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之。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注释】①干戚之音:代指殷朝的宫廷音乐。②齐音:指齐国的宫廷音乐。⑥③洋洋然:犹茫茫然。④鲋(fù):小鱼。鲵,大鱼。这句话是隐语又是预言。⑤触子:与下句的“达子”都是齐湣王之臣。犀蔽屏橹:当作“犀蔽犀橹”。犀蔽,即用犀牛皮做的屏障。犀橹:即用犀牛皮蒙的大盾。艴(fú)然作色:因盛怒而面变色。底:通“砥”,磨砺。乘:登,指登上敌城。战斗之上:犹战斗之间或战斗之时。下面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是()
A.言直则枉者见矣枉,邪曲 |
B.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障,屏障 |
C.哭国之法若何哭,哀悼 |
D.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说,道理 |
下面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一鼓而士毕乘之 |
C.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 |
D.每斮者以吾参乎二子者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
B.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
C.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
D.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
译文:
(2)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译文:
(3)先出也,衣;后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王莽时为郡吏,政教①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守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亨②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③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④,乃今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
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⑤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
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⑥,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平再迁侍中。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刘平传》)
注 ①政教:政令规章等。②亨:通“烹”,煮。③属:刚才。④烈士:此指忠勇正直、坚忍不屈的人。⑤冒:迎着,顶着。⑥服阕:指服丧完毕。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汉代任官者遭父母亡必须离职。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与贼期期:一定的时间期限。 | B.贼乃敛兵止敛:聚集。 |
C.后数日萌竟死竟:竟然。 | D.狱无系囚系:关押。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具体表明刘平“重诚信”和“尽忠义”的一组是()
A.“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号泣请曰:“请以身代府君。” |
B.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今旦为老母求菜……还就死 |
C.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 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
D.常闻烈士,乃今见之 平倾其创血以饮之……至其本县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平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至诚,明信义,奉孝养,行德政。 |
B.本文主要记载了刘平的三件事情:战乱逃亡,养弟女,弃己子;荒野遇贼,俟母食毕,如约诣贼;太守遭难,舍己为人,送丧到家。 |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刘平善于治理、政绩突出的一面:他拟任郡吏,属县有贼,所至皆平;任全椒长,以德役民,政治清明,百姓感恩,后来皇帝颁布诏书,他才离职而去。 |
D.全文从德、信、能、绩等不同的方面折射出了刘平的一生,特别突出了他居难而操守不改、处变而笃行节义的精神,而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
(2)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3)萌伤甚气绝,有顷,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①,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②,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③,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④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⑤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有删节)
【注释】①札:铠甲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②著作:即著作郎,古代官名。③隐囊:靠枕。
④三九:即三公九卿,封建王朝执掌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⑤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冠:成年 |
B.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顾:拜访 |
C.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快:豪爽 |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馔:食物 |
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不学无术者的丑态的一组是()
①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②耻涉农商,差务工伎
③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④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⑤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 ⑥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
A.②③④ | B.①⑤⑥ | C.①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鄙视腐化无能的南朝士族,认为那些没有学术的贵游子弟只会讲究华美服饰、排场器用, 一旦遭了乱离,将可能处境悲惨。 |
B.劝勉读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作者以大量的事例论证了有学问才艺的人可以随处安身的 道理,条分缕析,有说服力。 |
C.本文的主旨是,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士、农、工、商等阶层应该各司其职,平等 相待,做好自己的专业。 |
D.作者认为,时局动荡,要想安身立命只能靠自己的艰辛努力多读书,从而谋得一技之长,没有 |
捷径可走。同时讽刺了那些依赖靠山的贵族子弟。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
(2)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陆琼,字伯玉,吴郡吴人也。父云公,梁给事黄门侍郎,掌著作。
琼幼聪惠有思理,六岁为五言诗,颇有词采。大同末,云公受梁武帝诏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并集。琼时年八岁,于客前覆局①,由是京师号曰“神童”。异言之武帝,有敕召见,琼风神②警亮,进退详审,帝甚异之。十一,丁父忧,毁瘠有至性,从祖襄叹曰:“此儿必荷门基,所谓一不为少。”及侯景作逆,携母避地于县之西乡,勤苦读书,昼夜无怠,遂博学,善属文。
永定中,州举秀才。天嘉元年,为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寻以本官兼尚书外兵郎,满岁为真。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及讨周迪、陈宝应等,都官符③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迁新安王文学,掌东宫管记。及高宗为司徒,妙简僚佐,吏部尚书徐陵荐琼于高宗曰:“新安王文学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进居郎署,岁月过淹,左西掾缺,允膺兹选。”乃除司徒左西掾。
太建元年,除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转中书侍郎、太子家令。长沙王为江州刺史,不循法度,高宗以王年少,授琼长史,行江州府国事,带寻阳太守。琼以母老,不欲远出,太子亦固请留之,遂不行。累迁给事黄门侍郎,领羽林监。转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又领大著作,撰国史。
后主即位。直中书省,掌诏诰。初,琼父云公奉梁武帝敕撰《嘉瑞记》,琼述其旨而续焉,自永定讫于至德,勒成一家之言。迁吏部尚书,著作如故。
琼性谦俭,不自封植,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园池室宇,无所改作,车马衣服,不尚鲜华,四时禄俸,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暮年深怀知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俄丁母忧,去职。初,琼之侍东宫也,母随在官舍,后主赏赐优厚。及丧柩还乡,诏加赙赠,并遣谒者黄长贵持册奠祭,后主又自制志铭,朝野荣之。琼哀慕过毁,以至德四年卒,时年五十,诏赠领军将军,官给丧事。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陈书 卷三十》)
【注】①覆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观人围棋,局坏,(王)粲为覆之。”覆,同“复”,覆局,指记忆力极强。 ②风神,指神态。③都官符,指诏书。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儿必荷门基荷:承担 |
B.善属文属:写作 |
C.自永定讫于至德讫:至,到 |
D.不尚鲜华尚:超过,过分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的一组是( )
①丁父忧,毁瘠有至性②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③都官符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④又领大著作,撰国史⑤勒成一家之言⑥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
A.①②④ | B.③④⑤ | C.②③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琼的父亲陆云公接受梁武帝的诏令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人员同时集中在一起,陆琼这时八岁,能在客人面前覆盘。 |
B.天嘉元年,陆琼担任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不久以法曹行参军的身份兼任尚书外兵郎,任职期满由代理转为正职。 |
C.长沙王做江州刺史时,不遵循法度,高宗因为长沙王年少,派陆琼去做长史。陆琼前去担任了江州府国事,兼任寻阳太守。 |
D.陆琼生性谦虚俭朴,从不为自己聚敛财货。四时的俸禄,都散发给宗族人员,自己家中没有剩余财产。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以母老,不欲远出,太子亦固请留之,遂不行。
答:
(2)暮年深怀知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俄丁母忧,去职。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