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征为少府卿。
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高祖镇南徐州,巡遣君理自东阳谒于高祖,高祖器之,命尚会稽长公主,辟为府西曹掾,稍迁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寻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监吴郡。高祖受禅,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出为吴郡太守。是时兵革未宁,百姓荒弊,军国之用,咸资东境,君理集士卒,修器械,民悦附,深以干理见称。
世祖嗣位,征为侍中,迁守左民尚书,未拜,为明威将军、丹阳尹。天嘉三年,重授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寻改前军将军。四年,侯安都徙镇江州,以本官监南徐州。六年,出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以父忧去职。君理因自请往荆州迎丧柩,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及还,将葬,诏赠巡侍中、领军将军,谥曰敬子。其年起君理为信威将军、左卫将军。又起为持节、都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仁威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又起为明威将军、中书令。前后夺情者三,皆不就。
太建元年,服阕,除太子詹事,行东宫事,迁吏部尚书。二年,高宗以君理女为皇太子妃,赐爵望蔡县侯,邑五百户。四年,加侍中。五年,迁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侍中如故。其年有疾,舆驾亲临视,九月卒,时年四十九。诏赠侍中、太子少傅。丧事所须,随由资给。重赠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谥曰贞宪。
(节选自《陈书·沈君理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巡,素与高祖相善素:平素,一向 |
B.元帝征为少府卿征:征召 |
C.领步兵校尉领:统领 |
D.兵革未宁,百姓荒弊弊:凋敝,疲困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沈君理被高祖器重的一组是
①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 ②命尚会稽长公主,辟为府西曹掾
③寻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 ④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
⑤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 ⑥以君理女为皇太子妃
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君理素有令名,讲风度重仪表,广泛涉猎经世典籍,有卓越的见识,曾受父亲沈巡派遣从东阳前去南徐州晋见高祖,高祖非常看重他。 |
B.沈君理深受朝廷器重。高祖接受禅让后,任命沈君理为驸马都尉,封永安安亭侯,这时战争还没有停止,百姓生活在饥荒凋敝中,朝廷任命沈君理出任吴郡太守。 |
C.沈君理历任要职。世祖天嘉三年,任命沈君理为前军将军,天嘉四年,监理南徐州政事,天嘉六年,调出朝廷任仁威将军,同年,因为父亲逝世去职。 |
D.沈君理坚守孝道,朝廷三次要他夺情视事,都被他拒绝了。去世时四十九岁,谥号贞宪。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君理集士卒,修器械,民悦附,深以干理见称。
⑵又起为明威将军、中书令。前后夺情者三,皆不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胶州柳西川,法内史之主计仆也。年四十余,生一子,溺爱甚至。纵任之,惟恐拂。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无何,子病,翁故蓄善骡,子曰:“骡肥可啖。杀啖我,我病可愈。”柳谋杀蹇劣者。子闻之,大怒骂,疾益甚。柳惧,杀骡以进,子乃喜。然尝一脔,便弃去。病卒不减,寻死,柳悼叹欲绝。
后三四年,村人以香社登岱。至山半,见一人乘骡驶行而来,怪似柳子。比至,果是。下骡遍揖,各道寒暄。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但问:“在此何作?”柳子拱手曰:“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上骡遂去。厌旦俟之,子果至,系骡厩柱,趋进笑言。众曰:“尊大人日切思慕,何不一归省侍?”子讶问:“言者何人?”众以柳对。子神色俱变,久之曰:“彼既见思,请归传语:我于四月七日,在此相候。”言讫,别去。
众归,以情致翁。翁大哭,如期而往,自以其故告主人。主人止之,曰:“曩见公子,情神冷落,似未必有嘉意。以我卜之,殆不可见。”柳啼泣不信。主人曰:“我非阻君,神鬼无常,恐遭不善。如必欲见,请伏椟中,察其词色,可见则出。”柳如其言。既而子来,问曰:“柳某来否?”主人曰:“无。”子盛气骂曰:“老畜产那便不来!”主人惊曰:“何骂父?”答曰:“彼是我何父!初与义为客侣,不意包藏祸心,隐我血资,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言已出门,曰:“便宜他!”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主人呼之出,狼狈而归。
异史氏曰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荡费殆尽尚不忘于夜台怨毒之于人甚矣!
(《聊斋志异·柳氏子》)
【注】厌旦:黎明。夜台:坟墓,也指阴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至,果是等到
B.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广大
C.隐我血资,悍不还凶狠
D.汗流接踵,不敢出气脚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法内史之主计仆也②何父之有
B.①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②自以其故告主人
C.①翁大哭,如期而往②主人呼之出,狼狈而归
D.①众归,以情致翁②以我卜之,殆不可见
7.下列句子属于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在此何作
B.言者何人
C.何不一归省侍
D.彼是我何父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西川四十余岁才生儿子,溺爱异常,言无不从。儿子生病,要把家中那头肥壮骡子
杀来吃,柳西川想换一头瘸腿的,儿子便寻死觅活。
B.柳氏子死去几年后,村里人却在泰山见到了他。他骑着一头骡子,对村里人颇为客气,
谦恭有礼,谈笑寒暄,但一谈起他父亲就变了脸色。
C.柳西川跑到泰山想见儿子,客店主人认为神鬼无常,劝他先藏起来。柳氏子满怀仇恨
陈说的一番话语,令藏在柜子里的柳西川冷汗淋漓。
D.作者认为,一下子得到很多钱财当然快乐无比,可偿还起来就不那么好受了;而将家
产几乎破费净尽,到了阴间还念念不忘,这怨恨也太厉害了。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异史氏曰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荡费殆尽尚不忘于夜台怨毒之于人甚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
②彼既见思,请归传语:我于四月七日,在此相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
高祖十一年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为筑外宫而舍之 舍弃,放弃
B.臣母不当坐赵事 因……而判罪
C.拟于天子 比照
D.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 谢罪
9.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淮南王“骄恣”的一项是( )
①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
②自袖铁椎椎辟阳侯
③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
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
⑤谁谓乃公勇者?
⑥乃不食死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后因心中充满怨恨而自杀,高祖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11.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1)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
(2)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
(3)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秦士录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日:“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o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日:“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日:“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摔入o弼盛气日:“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褥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日:“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日:“能。”王日:“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齐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日:“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日:“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史官日:弼死未二十年天下犬乱中原教千里人影殆绝玄乌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
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本文有删节)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贱;鄙视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速:邀请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负:享有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游:交往
6. 下列省略句括弧中所补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弼)折仆地
B.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王)通
C.徒欲驰骋文墨,(两书生)儿抚一世豪杰
D.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弼)立勋万里外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a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7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8.断句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②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②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宠幸
B.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陷害
C.闲先王之道捍卫
D.距杨、墨,放淫辞抵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8.断句和翻译。(8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5分)
①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②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7-9题。
王方翼,并州祁人也,高宗王庶人从祖兄也。祖裕,武德初隋州刺史。父仁表,贞观中为岐州刺史。友人赵持满犯罪被诛,暴尸于城西,亲戚莫敢收视。方翼叹日:“栾布之哭彭越,大义也;周文之掩朽骼,至仁也。绝友之义,蔽主之仁,何以事君?”乃收其尸,具礼葬之。高宗闻而嘉叹,由是知名。
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迁肃州刺史。时州城荒毁,又无壕堑,数为寇贼所乘。方翼发卒浚筑,引多乐水环城为壕。又出私财造水碾硙,税其利以养饥馁,宅侧起舍十余行以居之。属①蝗俭,诸州贫人死于道路,而肃州全活者甚众,州人为立碑颂美。
会吏部侍郎裴行俭西讨遮匐,奏方翼为副,兼检校安西都护。又筑碎叶镇城,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五旬而毕。西域诸胡竞来观之,因献方物。
永隆中,车簿反叛,围弓月城。方翼引兵救之,至伊丽河。贼前来拒,因纵击,大破之,斩首千余级。俄而咽曲悉发众十万,与车簿合势,以拒方翼。屯兵热海,与贼连战。流矢贯臂,徐以佩刀截之,左右莫有觉者。遣裨将分道讨袭咽曲等。贼既无备,于是大溃,擒首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域遂定。以功迁夏州都督。属牛疫,无以营农,方翼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百姓赖焉。
永淳二年,诏征方翼,将议西域之事。于奉天宫谒见,赐食与语。方翼衣有旧时血渍之处,高宗问其故,方翼具对热海苦战之状。高宗使袒视其疮,叹日:“吾亲也。”赏赐甚厚。俄属绥州白铁余举兵反,乃诏方翼副程务挺讨之。贼平,封太原郡公。
武则天临朝,以方翼是庶人近属,阴欲除之。及程务挺被诛,以方翼与务挺连职素善,追赴都下狱,遂流于崖州而死。(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上.良吏上》)
【注】①属:副词,恰好,正值。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赵持满犯罪被诛,暴尸于城西,亲戚莫敢收视亲戚:内外亲属
B.时州城荒毁,又无壕堑,数为寇贼所乘 乘:登
C.俄而咽曲悉发众十万,与车簿合势,以拒方翼 悉:全都
D.高宗问其故,方翼具对热海苦战之状 具:准备
8.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体现王方翼的“仁”和“智”的一组是( )
①乃收其尸,具礼葬之
②又出私财造水碾硙,税其利以养饥馁宅
③又筑碎叶镇城,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
④贼前来拒,因纵击,大破之,斩首千余级。
⑤属牛疫,无以营农,方翼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
⑥高宗问其故,方翼具对热海苦战之状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①③/②⑤ D.①②/④⑥
9.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属蝗俭,诸州贫人死于道路,而肃州全活者甚众,州人为立碑颂美。
②屯兵热海,与贼连战。流矢贯臂,徐以佩刀截之,左右莫有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