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二)苏珊的帽子
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当她念一年级时,她那小小的身体里竟长了肿瘤,并住院接受3个月的化学治疗。出院后,她显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往常那样活泼了。更(害怕 可怕)的是,原先那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快掉光了。( )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被落下的课,( ),每天顶着一(棵 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
得到苏珊要回校上课消息,她班上的老师海伦找来几个同学悄悄的商议起来……
在苏珊返校上课前,班上的老师海伦热情而(慎重 郑重)地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同学都要(戴 带)着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3个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敢迈步,她犹豫了……
可是,当苏珊向教室里望去时,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平淡无奇,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现在,苏珊常常忘了自己还戴着一顶帽子;而同学们呢,似乎也忘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用横线画出(2分)。
(2)在第一节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她班上的老师海伦找来几个同学悄悄的商议起来……”他们会商议什么?
②“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敢迈步,她犹豫了……”她为什么犹豫了?
③“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她为什么又笑了?
(4)你喜欢海伦老师吗?为什么?
青蛙看海
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它的最大的愿望是看到大海。苍鹰对它说:“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天哪,这么高的山!”青蛙(吸 呼)了口凉气,“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是呀,这山是太高了。不过,你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苍鹰说完就展翅飞走了。
青蛙很失望。这时,一只松鼠跳到它面前说:“你想看海吗?”“是啊,可是,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青蛙回答道。“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松鼠说着,跳上了一个台阶。“这有什么难的!”青蛙跟着也跳了上去。“再跳一下。”青蛙又上了一个台阶。“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松鼠说。
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阶一阶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歇,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台阶,到达了山顶。
啊!大海就(发现展现)在它们眼前。
(1)默读课文,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用“√”标出。
(2)青蛙最大的愿望是。可后来它失望了,原因是。最后它
到达了山顶。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的镶(xiāng)边。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丽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yíng)洲、湖心亭、阮公墩(dūn),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kuàng)神怡( yí)呢!(节选自《西湖》)
(1)照样子,写词语。
葱白:
(2)用“”在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它是把比作。
(3)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西湖美吗?请你为它设计一条广告,让海内外的游人都来欣赏它的美景吧!
阅读《牛顿卖菜》,完成练习。
牛顿卖菜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十一岁就死了父亲,由母亲带着他和四个弟弟回到农村。为生活所迫,牛顿停了学,和母亲一起下地种菜。每逢赶集,就由牛顿挑着满满的一担菜到集上去卖。
一天,集市上人群熙(xī)熙攘攘(rǎng),有卖杂货的,有售土产的,有摆地摊的,人们讨价还价,十分热闹。可是,在远离集市的街尾一家药铺门口的篱(lí)笆(bā)外,放着一副菜担子。菜担子为什么要放在这样冷落的地方?菜担子里装满新鲜蔬菜,却不见卖菜人。顾客们自选自挑,临到付款(kuǎn)时,有人大喊一声:“这是谁卖的菜?”这时从篱笆侧面走过来一位少年,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他接过菜款数也不数,就往兜(dōu)里一塞,又走开看他的书去了。这担菜就连三分之一的钱也没收到。
有一次卖菜时,挑到半路上,突然刮起大风,牛顿兴致大发,张开双臂,一会儿顺着风走,一会儿逆着风跑,嘴里还不停地数,仔细测量走过的距离。原来他在计算风速,等他想起菜担时,已经只剩下一根扁担了。
有人说科学家都是怪人,其实不怪。他们读书、想科学、学科学往往入了迷,其它事情都不放在心里。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熙熙攘攘:
②冷落:
(2)牛顿为什么把这担菜放在冷落的地方?
(3)第三自然段中,“兴致大发”中的“兴致”应理解为()
A、牛顿对突然而来的大风感到好奇、兴奋,因而很有兴趣。
B、牛顿觉得这是一个计算风速的好机会,因而很有兴趣。
(4)请用“”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阅读《知了学飞》,完成练习。
知了学飞
传说在很早很早的时候,知了是不会飞的。一天它见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十分羡慕。于是就请大雁教它学飞,大雁高兴地答应了。
学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知了很怕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习很不认真。大雁给它讲飞的道理,它只听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大雁教给它本领,它只试了几下,就自满地嚷道:“知了!知了!”
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方去了。知了跟想跟着大雁一齐展翅高飞。可是它用力扑腾着翅膀,还是没能飞离树梢。
这时候,知了眼望着万里长空,只见大雁振翅远飞,真后悔啊!
可是这时已经晚了,它只好叹着气说:“迟了!迟了!”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 自满 (): A形容充实 B感到已经足够 C骄傲
② 东张西望()A陈设,铺排B看,望 C扩大,夸张
(2)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知了很怕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习很不认真。
(3)文中具体描写知了学飞的是第自然段。
(4)阅读完这篇寓言后,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乐园。
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名叫更赢。一天,他和魏王一起欣赏秋天的景色。正好有一只雁从远方飞来。更赢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鸟射下来!”魏王不信,以为他在说笑话。更赢等大雁飞近,右手紧紧地绷住弓弦,然后突然一松手,只听得“咚”的一声,那只大雁往上一冲,拍了两下翅膀,便从空中掉下来了。
魏王连声称赞,问更赢:“先生的箭法怎么能这样高超呢?”
更赢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叫声又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伤,叫声悲惨是因为它失去了同伴。因为它受伤时的紧张情绪还没有消失,所以听到弓弦响,以为飞箭又来了, 就拚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裂开,怎能不掉下来呢?”
(1)用“”画出短文中的一组关联词。
(2)最后一段话是说的,共有句话。
(3)大雁“飞得很慢”是更赢的;“叫声很悲惨”是更赢的;“受过伤”和“失去了同伴”是更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