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谢鲲①为豫章太守,从大将军②下至石头。敦③谓鲲曰:“余不得复为盛德之事矣!”鲲曰:“何为其然?但使自今以后,日亡日去耳。”敦又称疾不朝,鲲论敦曰:“近者,明公之举,虽欲大存社稷,然四海之内,实怀未达。若能朝天子,使群臣释然,万物之心,于是乃服。仗民望以从众怀,尽冲退以奉主上,如斯则勋④侔⑤一匡⑥,名垂千载。”时人以为名言。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谢鲲:豫章太守,本是王敦阵营中的人,但是他对王敦叛乱也很不满。②大将军:指王敦。③敦:指王敦,是当时一个极有权势的反臣,一度攻占首都建康。④勋:特大的功劳。⑤侔(móu):相等,相同。⑥匡:纠正,安定。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敦又称疾不(     )      2)于是乃(     )
对画线句“仗民望以从众怀,尽冲退以奉主上”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倚仗民众的威望,来顺从大家的想法,竭尽全力退下来侍奉君王。
B.凭借自己的威望,顺从民意,竭尽全力退下来侍奉君王。
C.倚仗民众的威望,来顺从大家的想法,尽力谦虚退让,侍奉君王。
D.凭借自己在民众中的威望,顺从民意,尽力谦虚退让,侍奉君王。

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当时的人们称赞谢鲲?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论语>十二章》一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亦乎()(2)人不知而不()
(3)无日三吾身()(4)好之者不如之者()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 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显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学了《<论语>十二章》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月色入
无与为乐者:
至承天寺:
⑷怀民亦未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填空。(5分)
⑴本文描写景色的句子主要是第句,此处描写的景色可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其特点。(3分)
⑵这篇文章运用了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心境。(2分)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嘲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2分)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6搏):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
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岂 不大利 耶?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苦支备()(2)虽有少()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4)臣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与臣而将②长跪而之曰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头抢地耳

A.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 B.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C.徒有先生也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古文阅读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⑥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⑦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⑧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⑨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揕:用刀剑等刺。⑦绝:挣断。⑧还:通“环”,绕。⑨郎中:宫廷的侍卫。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A.以头地耳 B.长跪而之曰( ) C.图,图穷而匕首见() D.使毕使于前()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夫专诸刺王僚也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B.徒有先生也扶苏数谏故
C.图穷匕首见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而以手共搏之丹书曰“陈胜王”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②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