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期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迎来了近代史上最终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
——摘自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拉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拉开了新民主主义的序幕?
(2)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北伐战争不到半年便声震全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北伐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经历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两次失败的痛苦考验分别是什么?共产党是如何应对一九三四年的失败的?
(4)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迎来了近代史上最终的胜利,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土地革命”方针的确立是在哪次会议上?中国近代史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材料解析】
材料一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材料二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颁布或废止法律,不得征收和支配税收,不得在和平时期征集和维持常备军;人民有信教自由……。
材料三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材料四秦政治体制示意图(如下图)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我们"指的是哪个城市国家(即城邦)?其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由此奠定了哪一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3)材料三是哪次革命中颁布的纲领性文件的主要内容?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秦朝建立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中①处应填写哪次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从此,什么观念深入人心?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已成海内外学界共识。关于抗战的时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长期流行的"八年抗战"说;二是"十四年抗战"说。大陆学者李君如认为,坚持14年抗战说,"不仅在学术上有科学性,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有学者指出"关于国民党、共产党在抗日中作出的贡献和扮演的角色,现在大陆与台湾的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互相贬低和否认对方在抗战中的作用与贡献,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意义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修正我们的视角。"
问题:
(1)"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说的起点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日中的角色,你认为该如何"修正我们的视角"。
史学界认为,16~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新兴资产阶级高举"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旗子,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一系列斗争,在它的推动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进入崭新的时代。
问题:
(1)列举16~18世纪欧美爆发"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三个典型事件。
(2)"崭新时代"的含义是什么?
(14分)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大国崛起的历程为世界关注,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7~19世纪时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当时的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
材料二德国的工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大国崛起》
材料三
材料四由世界环保大会组委会主办,旨在“传播低碳理念,寻找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绿色低碳最佳表现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变革力年会,于2015年1月30日在北京隆重举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各举一史实印证英国“在17~19世纪时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2) 材料二提到“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请用相关史实加以证实。(4分。举出2例即可)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伦敦变成“雾都”的原因。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中学生,在低碳环保的今天,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为地球大家庭的健康作出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
材料二一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材料三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率领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去”,并且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材料四1954年9月20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
材料五
1978~2009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对比简表
项目 |
1978年 |
1990年 |
1997年 |
2002年 |
2009年 |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3624.1 |
18547.9 |
74462.6 |
102398 |
335353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43.4 |
1510.2 |
5160.3 |
7703 |
17175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毛泽东改向农村进军,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开创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央机关能够迁往北平跟哪一战役的胜利有关?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国革命能够完成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请说明这部宪法的性质。
(4)从材料五可看出,1978年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