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②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轍③。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④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⑤。”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⑥。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⑦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⑧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 子姓:子孙,这里指儿子。② 形容:形状,形貌。③ 绝尘:蹄不沾尘。弭(mǐ)轍(zhé):没有足迹。弭,止、息。④ 纆(mò):以挑东西的绳索代“挑”。⑤ 牝(pìn)而黄:黄色的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⑥ 牡(mú)而骊(lí):黑色的公马。牡,雄性的鸟、兽。骊,纯黑色的马。⑦ 色:纯色。物:杂色。⑧ 天机:天赋的悟性。
下列语句中的“以”与”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祭以尉首 B.扶苏以数谏故
C.杀之以应陈涉 D.固以怪之矣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乐因自己的儿子们才能低下,不会相好马,更不会相千里马,于是向秦穆公举荐一个担柴挑菜的朋友叫九方皋,说这个人相马的本领比自己强千万倍还不止。
B.伯乐认为好马可以从它的形貌和筋骨去观察。但要找天下的(千里)马,却好像没有标准可说,或没法捉摸的。
C.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D.了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既赞扬了九方皋的相马本领,又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 与共:                ②三月而报曰  反:         
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  是:             ④而其所不视 遗:           
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②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下列划线字
不亦乎()人不知而不()
不习乎( )死而后()
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内容的相应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1)人不知而不愠 () (2)温故而知新 () (3)是知也 ()
A. 通“智”,智慧 B. 了解 C. 知道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传说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请你举出一个)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 “岁③亦无恙④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刘向《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赵威后:赵恵王妻。 ②发:拆封。 ③岁:年成,收成。④无恙:平安无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问赵威后 使:
(2)舍本而问末者耶 舍: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译文:
结合文章内容,在“先问君”还是“先问民”的问题上,你同意谁的看法,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忆童稚时人各复延至其家
B.项为之以弱为
C.喷以烟清风
D.之,兴正浓此则岳阳楼之大

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趣学而时习
B.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战请从
C.为之怡称快胡不已乎
D.丛草为林不疾也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将“夏蚊成雷”联想成“群鹤舞空”的情景,并从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B.文章最后一段的“捉”“鞭”“驱”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以大欺小、残忍粗暴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表现力强,“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流传至今,称为成语。
D.文章启迪我们:只要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⑤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①佼:好。②寿:保。③梁丘据:人名。④辂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⑤趣:同"促",赶快。⑥临:治理,管理。
(选文有改动)

1.

判断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晏子,乘弊车,驾驽马朝:上朝(

②臣得暖衣饱食:吃(

③公使梁丘据之辂车乘马遗:遗留(

④公不,趣召晏子说:通"悦",高兴(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是(

A. 夫子 禄寡耶?辍耕 垄上
B. 弊车驽马 奉其身无从致书
C. 臣足矣皆以美 徐公
D. 侈其衣服饮食 不顾其行者朝 往,暮而归
3.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4.

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赵伐燕(2)以大众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

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4.

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