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在提到维护各州的权利和捍卫联盟的完整时说“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联邦和各州都按照人民用符合宪法的方式所表达意志,在自己的适当范围内明智地行使各自的权力。”材料强调了:
①宪法至上的理念 ②各州的权力都由联邦政府赋予
③各州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权力 ④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 |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
老子以为“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庄子也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形成了国民排斥钻研科技理论的心理 | B.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一致 |
C.有利于统治阶级重视君民关系的和谐 | D.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
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 B.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
C.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 B.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 D.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