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后面的题。(共9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扶:顺着,沿着 |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延:请,邀请 |
C.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
D.问所从来,具答之具:全,都 |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便扶向路 |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复前行,欲穷其林 |
下列对课文的解说和判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
B.选文在写法上以“桃花”为线索,以空间地点的变化为顺序先写渔人发现桃花林,接着写渔人进入、停留、离开桃花源,最后写渔人再寻桃花源,层次结构非常清楚,可见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
C.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如梦如幻,这其实是作者一种不满现实的精神寄托。 |
D.选文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字元亮,一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选文本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后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
(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2)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3)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入见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B.死国可乎则有去国怀乡 |
C.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D.扶苏以数谏故吴广以为然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中“世家”本是为王侯立传。按陈涉身份本不能列入“世家”,但司马迁认为他有非常之功,结合选段,你认为陈涉之功主要体现在哪里?
阅读文言文《短文两篇》,完成小题。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夸父与日逐走() (2)饮于河、渭 ()
(3)怒而触不周之山() (4)地维绝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弃其杖,化为邓林。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从这两篇短文可看出夸父和共工性格中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②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③欺。”间④问群臣臧否⑤,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
[注释] 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馔(zhuàn):饭食。 ③朕(zhèn):皇帝自称。④间(jiàn):秘密,暗中。 ⑤臧(zāng)否(pǐ):褒贬,即好坏。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色愈恭,礼愈至 ( )
(3)濂具以实对 ( ) (4)善者与臣友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笑曰:“诚然,卿不朕欺。”说说你读了[乙]文后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秦王怫然怒()②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③长跪而谢之曰()④寡人谕矣()下列各句与“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
C.休祲降于天 | D.伏尸百万 |
翻译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经县治
白浮游①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②,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③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④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⑤。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注释】①浮游:去游,游历。②:县治:县衙。③翰林:指李白。李白入朝后曾担任翰林学士。④傍:通“旁”。⑤僚佐:军中幕僚。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初 白 游 并 州 见 郭 子 仪 奇 之 曾 救 其 死 罪。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1)辟()(2)累()翻译下面的句子。
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才子李白,一生几起几落,历尽坎坷。请仔细阅读短文,说说李白一生受到过哪些最高礼遇?
读此文后你觉得李白和郭子仪各是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