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指皇帝。 |
B.荆轲顾笑武阳顾:回头看。 |
C.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宽容、原谅。 |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掷击。 |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还柱而走图穷而匕首见 |
B.(秦王)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C.使毕使于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和宾客 “白衣冠”送行,说明这可能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
B.荆轲与秦王的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献图时,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
C.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
D.作者只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表现了荆轲的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质。 |
断句翻译:
(1)翻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请为划线句用“/”断句并翻译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等待 |
B.脱有衅,吾当坐祸患 |
C.事闻,朝廷嘉之赞许 |
D.勒其还趋直沽命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以内外艰不上②悉去之,抚以恩意 |
B.①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 ②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 |
C.①拗蕃者例籍其货②其人既死 |
D.①比待命,民且死②子孙贫且行乞 |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 ) (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②诉于克敬,愿还本乡
③脱有衅,吾当坐④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 |
B.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
C.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 |
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3分)
②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3分)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士辛评、郭图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遂去之。彧荐嘉。太祖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嫡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
太祖将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选自《三国志菁华·郭嘉传》 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欲引军还引:率领 |
B.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趣:追求 |
C.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敌:敌人。 |
D.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济:渡河。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嘉战略才能的一组是
①太祖召见,论天下事②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③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④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⑤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 ⑥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A.①③④ | B.①②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之所以离开袁绍,是他认为袁绍只是学了周公一点皮毛,诡计多端而做事抓不住要害,喜欢谋划而缺乏决断,想与他拯救天下大难,太难了。 |
B.孙策准备乘曹操官渡作战时袭击曹操后方的许昌。郭嘉判断孙策树敌众多而又为人轻敌,缺少戒备,一定死在刺客手里。孙策果然被许贡的宾客刺死。 |
C.郭嘉善于分析敌人内部矛盾。大破袁绍之后,他分析袁绍由于爱这两个儿子,生前没有确立继承人,所以必定发生内讧。曹操静观其变,很快就平定了邺。 |
D.曹操准备远征袁尚及三郡乌丸,部下大都担心刘备袭击许昌。郭嘉分析了刘表和刘备之间的矛盾,认为即使倾全国的兵力远征,也用不着忧虑。果如其言。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⑵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
王登,字景宋,德安人。少读书,喜古兵法,慷慨有大志,不事生产。出制置使孟珙幕府,久之,权知巴东县。献俘制置司,登念奋自书生,不拜,吏曰:“不拜则不敢上。”难之,竟弃功去。淳佑四年,举进士,调兴山主簿。明年,制置使李曾伯理襄阳,登在行,以积功升,寻以母忧去。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因忆弟潜盛言王登才略,具书币招之。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渊慨然曰:“事亟矣,奈何?”登曰:“亟呼诸将共议。”众至,欢跃曰:“景宋在此。”渊曰:“汝辈欲西门出,景宋欲从方城,如何?”众曰:“惟命!”登曰:“用兵患不一,登书生,不过冯轼观战,请五大帅中择一人为节制。”渊曰:“请监丞①出,正谓此也。”即书银牌曰:“监丞代某亲行,将士用命不用命,赏罚毕具申。”登至沙市,椎牛酾酒,得七千人,誓曰:“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赵葵为制置使,见登握手曰:“景宋一身胆,惜相见晚也。”俾参宣抚司兼京西两节。马光祖为制置使,辟充参谋官,迁军器少监、京西提点刑狱。登威声日振。有余思忠及徐制几谗于光祖日:“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非久易位矣。”光祖疑焉,出登屯郢州,后以干办②钟蜚英调护,情好如初。开庆元年,登提兵援蜀,约日合战。夜分,登经理军事,忽绝倒,五藏出血。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凡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是夕,舜申暴卒。(节选自《宋史·王登传》)
[注]:①监丞:王登曾任监丞。②干办:官名。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 (亟:紧急) | B.用兵患不一(一:统一) |
C.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私:偏私) | D.竟立奇功于沮河(竟:竟然)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登奉公勤勉、做事尽力的一组是:………………( )
①登念奋自书生,不拜②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
③登书生,不过冯轼观战④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
⑤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⑥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
A.①③⑥ | B.②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登性格刚直不屈。在代理巴东县知县时,他到制置司去献俘虏,想到自己从读书人起家,便不肯下拜,小吏就为难他,他竟然放弃功名而离去。 |
B.王登能垂范效命。在沙市,他宰牛斟酒得七千人,又说自己同各位将领义同骨肉,如果自己不效命,各位将领可杀了他来献给主帅,以激励士气。 |
C.王登曾遭人陷害。马光祖为制置使时,随着王登威名扩大,余思忠和徐制几进谗挑拨,结果王登被贬出京城屯守郢州,后经人调解,他们才情好如初。 |
D.王登能尽忠职守,鞠躬尽瘁。开庆元年,王登在半夜料理军中事务时,忽然昏倒,五脏出血,唐舜申赶到,他还看着几案上的文书,不久就去世了。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
(2)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
观音奴,字志能,唐兀人氏,居新州。登泰定四年进士第。由户部主事再转而知归德府。廉明刚断,发擿①如神。民有衔冤不直者,虽数十年前事,皆千里奔走来诉,观音奴立为剖决,旬日悉清。
彰德富商任甲,抵睢阳,驴毙,令郄乙剖之,任以怒殴郄,经宿而死。郄有妻王氏、妾孙氏,孙诉于官,官吏纳任贿,谓郄非伤死,反抵孙罪,置之狱。王来诉冤,观音奴立破械出孙于狱,呼府胥语之曰:“吾为文具香币,若为吾以郄事祷诸城隍神,令神显于吾。”有睢阳小吏,亦预郄事,畏观音奴严明,且惧神显其事,乃以任所赂钞陈首曰:“郄实伤死,任赂上下匿其实,吾亦得赂,敢以首。”于是罪任甲而释孙妾。
宁陵豪民杨甲,夙嗜王乙田三顷,不能得。值王以饥携其妻就食淮南,而王得疾死,其妻还,则田为杨据矣。王妻诉之官,杨行贿,伪作文凭,曰:“王在时已售我。”观音奴令王妻挽杨,同就崔府君神祠质之。杨惧神之灵,先期以羊酒浼巫嘱神勿泄其事,及王与杨诣祠质之,果无所显明。观音奴疑之,召巫诘问,巫吐其实曰:“杨以羊酒浼我嘱神曰:‘我实据王田,幸神勿泄也。’”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归其田王氏,责神而撤其祠。
亳州有蝗食民禾,观音奴以事至亳,民以蝗诉,立取蝗向天祝之,以水研碎而饮,是岁蝗不
为灾。后升为都水监官。
(《元史》一九二卷)
【注】①发擿(tī):揭发。下列各句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亦得赂,敢以首首:首级,指性命 |
B.民有衔冤不直者直:平反,申雪 |
C.于是罪任甲而释孙妾罪:惩处,治罪 |
D.由户部主事再转而知归德府知:作知府 |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以怒殴郄,(郄)经宿而死。 | B.(观音奴)乃以任所赂钞陈首。 |
C.(神)果无所显明。 | D.(观音奴)立取蝗向天祝之。 |
各句都能表现观音奴“廉明刚断,发擿如神”的一组是( )
①由户部主事再转而知归德府。 ②观音奴立为剖决,旬日悉清。
③王来诉冤,观音奴立破械出孙于狱。④观音奴令王妻挽杨,同就崔府君神祠质之。
⑤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归其田王氏。⑥以水研碎而饮,是岁蝗不为灾。
A.①④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音奴是一个廉洁刚正、善断冤狱的官员。对于前来投诉的案件,他立即分析判断,十天之内就全都处理完毕。 |
B.彰德县富商任甲,把人打死,又贿赂官吏,致使前来告状的孙氏反被抓入监狱。观音奴接到状子,立即着手处理,很快就把案子查清了。 |
C.宁陵的王某带妻子到淮南串门,不幸得病,客死他乡,家里的田地也被本乡土豪杨某乘机霸占。杨某买通了主管官吏崔府君,伪造了凭据。 |
D.观音奴利用到神祠对质的方法来审理案件,即明断此案。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赂上下匿其实,吾亦得赂,敢以首。
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擢巡抚擢:提升 |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 |
C.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 |
D.结为婚姻婚姻:男人和女人结为夫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 |
B.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而予亦悔其随之 |
C.出为川东道使子婴为相 |
D.灾民赖之无失所此予之所得也 |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荐其治行为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徙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 B.③④⑥ | C.②⑤⑥ | D.①④⑥ |
对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舞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
B.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
C.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后量力捐献,丰备仓种的粮食不得拿出交易或借贷。 |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2)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