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内古文阅读与感悟(17分 )
(1)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
(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上面的选文中,有四个字与原文不符,找出来,并改正:
文中错字分别是                     ,正确写法分别是                           
第(2)段中空缺的原句是: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A.滕子京守巴陵郡
B.前人之述
C.则有国怀乡
D.而或长烟一空

E.不物喜,不以己悲。           
F.暮冥冥
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未若柳絮风起()(2)撒盐空中可拟()
(3)尊君在不()(4)相委而()
(5)友人()(6)下车之()
补全下面句子被省略的成分。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在《咏雪》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
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解释下面括号中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甲文两段中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2分,每空0.5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的手法突出主题。
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 里能②张元怪,随犬出门
B.①安求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②若见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②若而不收养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的写法,表达了的主旨;乙文则主要表达了的主旨。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之不以其道()
(3)许焉()(4)汪汪之声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能②张元怪,随犬出门
B.①安求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②若见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②若而不收养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 陌 有 犬 为 人 所 弃 者 张 元 见 之 即 收 而 养 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的主旨。

文言文阅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有佳肴 ()(2) 不知其也 ()
(3) 学半()(4)不知其也 ()
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知困 B.有嘉肴
C.教然后知 D.不知其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本文选自,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和《诗经》、()、()、()合称“五经”,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阅读《三峡》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加点的字。
(1)略无处()(2)哀转久()
(3)沿阻绝()(4)属引凄异()
翻译下列语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第四段中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手法,其作用是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