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                
(2)秦王不说             说:                 
(3)岂直五百里哉         直:                 
(4)长跪而谢之           谢: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的故事?(2分)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的潜台词是什么?(2 分)
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3 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乎________ (2)不习乎________
(3)好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4)曲而枕之 ________
下面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人不知而不愠 D.择其善者而从之

翻译下列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选文中选择一章,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对你的启发。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吾十五而志于学()(2)不矩()
(3)博学而志()(4)知之者不如之者()
用“/”给以下句子断句。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上述节选的内容对你有帮助吗?请选择其中的一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不知()⑵有嘉肴()
⑶教然后知()⑷此之谓乎()
翻译下列句子。
⑴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⑵《兑命》曰:“学学半。”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三处)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人不学,不知道”和“教学相长”各强调了什么?有什么异同点?

(6分)
太祖1克衢州,命王恺总制军民事。时常遇春2屯兵金华,部将扰民,恺械3而挞诸市。遇春让恺,恺曰:“民者国之本,挞一部将而民安,将军所乐闻也。”遇春乃谢恺。民饥疫恺出仓粟以赈全活无算。学校毁,与孔子家庙之在衢者,并新4之。设博士弟子员,士悦服。恺善谋断,尝白5事,未听,却立户外,抵暮不去。太祖出,怪问之,恺谏如初,卒从其议。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七十七 忠义一》)
【注释】1太祖:明创业皇帝庙号。2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3械:缴械。4新:整修一新。5白:下对上的告诉,陈述。
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词词典》。结合语境,“遇春让恺”中的“让”应解释为(填序号)()
让:1退让、谦让、辞让
2:责备、责怪
3.窃夺
4.骚扰
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民饥疫恺出仓粟以赈全活无算。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恺谏如初,卒从其议。
本文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七十七 忠义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王恺的忠义体现在哪里。

戴 高 帽
清·俞樾
俗以喜人面谀①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②。”师怒曰:“吾辈直道③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①谀:奉承。②龃龉(jǔ yǔ):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③直道:直率的方式。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外官不易⑵师颔首曰⑶人曰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某 备 有 高 帽 一 百 适 人 辄 送 其 一 当 不 至 有 所 龃 龉。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原句: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这篇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