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________ (2)传不习乎 ________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 (4)曲肱而枕之 ________ 下面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学而时习之 | B.温故而知新 | C.人不知而不愠 | D.择其善者而从之 |
翻译下列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选文中选择一章,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对你的启发。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①刻露:鲜明地显露。②本:根据。③上:皇上。④刺史:即作者。
(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树林阴翳(阴影)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宣扬)
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田猎之获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①.惟②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③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注释】①州里:乡里。②惟:思,考虑。③疾;奋力,用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齐人有好猎者 |
好: |
|
②狗良则数得善矣 |
则: |
就 |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
(3)齐人“田猎之获,常过人矣”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文中的“冽”“澈”,也有版本写作“洌”“彻”。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 |
策之不以其道 |
B.全石以为底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C.日光下澈 |
主人日再食 |
D.不可知其源 |
林尽水源 |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
可以调素琴 |
B.似与游者相乐 |
至于负者歌于途 |
C.潭西南而望 |
思而不学则殆 |
D.乃记之而去 |
乃不知有汉 |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西行到看见篁竹、听闻水声,寻得小石潭,移动变化中景致不同,极具动态画面感。
B.第②段特写游鱼的形神姿态,动静之间,游鱼形象丰满灵动,体现游鱼怡然自得的同时,也侧面凸显潭水的空明澄激,二者各尽其妙。
C.第④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者顿感悠闲宁静,直接反映他纵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D.作者写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道的忧伤悲凉之情。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宣城太守济阳①江淹②少时,尝梦人授以五色笔,故文彩俊发。后梦一丈夫,自称郭景纯③,谓淹曰:“前借卿笔,可以见还。”探怀得五色笔与之自尔淹文章踬④矣故时人有“才尽”之论。
(节选自王汝涛《太平广记选》)
【注释】①济阳:地名,在今河南省。②江淹:南朝文学家。③郭景纯:即郭璞,文学家。④踬:被东西绊倒,这里指没有起色。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世隶耕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B.且为众人 |
年且九十 |
C.后梦一丈夫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D.可以见还 |
此人可就见 |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探怀得五色笔/与之/自尔/淹文章踬矣/”。
C.【甲】文中“先人”这里指祖先,古人;【乙】文中“卿”是指古代对别人的尊称。
D.【甲】文中的“不使学”与【乙】文的“故文采俊发”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泯然众人矣”点明方仲永的结局。
B.【乙】文成语“江郎才尽”指江淹的诗文无起色,后来泛指人的才思枯竭。
C.【甲】【乙】文中方仲永与江淹两个人都是少儿天才,但他们最终都才华衰退。
D.【甲】【乙】文中方仲永与江淹由聪明变平庸的主要原因都是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稍稍宾客其父。
②尝梦人授以五色笔。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人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北定中原 |
北: |
|
②庶竭驽钝 |
竭: |
|
③臣不胜受恩感激 |
胜: |
|
④临表涕零 |
零: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结合选段,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