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动物的舌头
动物的舌头,无奇不有。
猫的舌头上有肉刺儿,可以梳理身上的毛。狗的舌头在天热时总是(申 伸)出来,帮助散(sēn sàn)发身体的热量。 变色龙的舌头比身体还长,平时藏在嘴里,见到飞虫 ,能突然弹出粘(zhān nián)住虫子。啄木鸟的舌头是细长的,舌头长着(到 倒)刺儿,能把害虫从树洞里(钓 钩)出来吃掉。
动物的舌头多么奇妙啊!
(1)短文共有_______个自然段。
(2)请在文中括号中用“√”选择正确的字和拼音。
(3)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 ”画出来。
课外阅读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并填在“()”里。
①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②一下子明白过来。()
③心里不明白,不理解。()造句。不仅……还……
用自己的话写出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用“____”画出怎样“煮书”的句子,用“~~”画出写“煮书”好处的句子。
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课内阅读
可爱的大熊猫(节选)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奇动物。它身子胖胖的,尾巴短短的,皮毛滑滑的,头和身子是白的,四肢是黑的。它头上长着一对毛茸茸的黑耳朵,还有两个圆圆的黑眼圈,可爱极了!
大熊猫最喜欢吃箭竹。箭竹,既脆又略带甜味。大熊猫先把这些竹子咬断,再一根一根地扯掉竹枝,然后撕开竹皮,左一口,右一口,吃得津津有味。大熊猫的食量可大了,一天要消耗十千克左右的箭竹呢。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身子()的尾巴()的皮毛
()的耳朵()的黑眼圈()的四肢第一自然段从 、 、 、 、 、 、的方面来描写大熊猫的可爱。
第二自然段是围绕 这句话写的。文中描写大熊猫吃箭竹过程。先写 ,然后
你喜欢大熊猫吗?为什么?
课外阅读
森林里住着一只好心的小燕子。秋天到了,一阵大风把树叶从树上(括刮)下来。她用嘴接住飞过来的一片梧桐树叶,说:”我得把树叶送还给梧桐树。”梧桐树听了笑着说:”我现在不需要树叶了。”小燕子奇怪地问:”为什么?”梧桐树说:”我属于阔叶树,在我宽阔的叶子表面,有很多小气孔,这些小气孔会(撒散)发很多水分。天气一凉,我没有足够的力(汽气)从地下吸水,就只好把叶子扔掉了。不过,到了明年春天,新树叶还会长出来的。”把短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划去。
短文主要告诉了我们。
。秋天到了,梧桐树为什么会落叶?
。一到秋天,还有哪些树会落叶?
。
课外阅读
一只乌鸦口渴了,飞出树林找水喝,在村口遇到了猴子,猴子告诉它:“村子里有口井。”
猴子走了,乌鸦找到了那口井,就把小石子一颗颗衔到井里,可是衔了很久,还不见水升上来。
这时候猴子到井边来打水,看见乌鸦用这种办法喝水,哈哈大笑说:“你用这种办法喝瓶子里的水是可以的,喝井里的水就不行了。”
说完,猴子很快打了一桶水,请乌鸦喝了个够。全文共 个自然段。
在乌鸦用原来方法喝水的句子上画上“ ”。
乌鸦用原来的方法喝水为什么不行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
A.用衔石子的办法喝井里的水是不行的。
B.猴子乐于助人。
C.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具体的事情具体对待,不能生搬硬套。通过猴子的帮助,乌鸦喝到水了,它会对猴子说些什么?想一想写下来。
课内阅读
台湾岛是姐姐,住在东海上。海南岛是妹妹,住在南海上。台湾岛上有美丽的阿里山,海南岛上有壮丽的五指山。台湾岛上的甘蔗又脆又甜,海南岛上的椰子又甜又香。这段话有 句话。
是住在东海上的 ; 是住在南海上的 。
在括号了填上合适的词。
()阿里山()五指山
()甘蔗()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