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桑树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长江三角洲,那儿长满了桑树,我爱家乡的桑树。
春雨如丝,泡开了粉红的桃花,饮醉了嫩绿的垂柳,也惊醒了梦中的桑树。一片片桑叶长出来了,小小的,嫩黄嫩黄的,只要稍不注意,那些在微风中招手的已经是长大了的叶子。顺着“沙沙沙"的声音走进屋子,你瞧,那一只只白胖胖的蚕儿在一片片桑叶上吃得正欢呢!
桑叶长多了,渐渐地树上就挂满桑葚。我和小伙伴拾完麦子,常溜到桑树下,几个人使劲一摇树,“扑啦啦”,熟透了的桑葚便撒满一地,一个个红得发紫。捡一个放进嘴里,细腻而柔软,那滋味就甭提了,甜得叫人心醉。没熟透的桑葚是不会掉下来的。有时,我们等急了,会爬上树去摘了吃。那桑葚又酸又甜,多吃几个,就觉得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两眼也被酸得眯成一条线,只好无可奈何地望着满树红中透紫的桑葚了。
家乡的大伯大叔们爱用桑木扁担,他们常为自己有一两件桑木家具和农具而感到自豪。
1.短文是按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
2.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桑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波浪线画出一个拟人句。用横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4.桑树的作用是:桑葚可以___________,桑木可以用来制作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课外阅读《我不能忘掉祖国》,回答问题。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 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一、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和词。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淘汰——交口称赞——
三、就短文的题目,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试着回答。
问题:
回答 :
四、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本学期学的哪篇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片段,回答问题。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1)给文章的最后一段加上标点符号。
(2)“砾”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部。
(3)“失”的意思有:①失掉;过失 ②没有把握住 ③找不着 ④改变常态 ⑤没有达到目的文中有两个带点的“失”字,第一个取意思(),第二个取意思()。
(4)你认为这几个自然段主要是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一读文中画“——”的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象填空: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8)写法学习指导与运用。
课文中大量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请你也试着对自己进行一段语言、动作描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
前几天,学校请来了照相馆的李师傅,要为我们毕业班的全体同学拍一张毕业照。同学们都高兴极了,(唯维)独我却碰到了一件不顺心的事。在排队的时候,班主任秦老师故意把我的“死对头”黄美华安排在我身边,真是冤家路窄啊!
黄美华低着头不吭声,我憋着气把头扭向一边,两人之间隔一道“银河”。
“大家靠(拢扰)点,不然照出来像一盘散沙似的,就会损害了你们集体的形象。”李师傅洪亮的声音,使我不由自主地转过头来瞧瞧这道“银河”。再看那照相机,它正瞪大眼睛在期待着我们。这时,秦老师那(即既)热情又严肃的目光投向我们。我不好意思,慌忙把头扭向一边。秦老师走近几步小声地说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这样难道你们都打算做一辈子冤家吗我希望你们要珍惜六年同窗的友谊声音轻而沉,充满了感情。我感到十分惭愧,忽然,有一只手拉住了我的衣角抖动了几下。我转过头看看美华,她的脸红扑扑的,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一闪一闪地看着我,嘴边含着一丝(羞差)涩的微笑。我心里一热,一把抓住了她的手……
“这就对了!”李师傅大喊着。接着又逗着我们笑一笑,咔嚓一声,全班同学的笑脸都被收进了相机。
过了几天,李师傅送来了照片。瞧,在全班同学当中,要数我和美华笑得最甜!我感谢照相机,是它为我们留下这难忘的一刹那……
(1)给短文补个题目。
(2)给文中第二自然段缺少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3)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4)文中有几处精彩的描写,请按要求找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并画记号。
①找出描写秦老师神态的句子,画上“”线。
②找出描写美华主动与“我”和好的句子,画上“”线。
(5)从文中找出带有比喻和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
比喻句:
拟人句:
(6)说说短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7)用几句话写一写在你小学阶段最有意义的一张照片。
课内阅读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复”音序为,部首为。“复”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重复;②恢复;③再,又;④答复。在“一去不复返”中应选第种解释。
(2)照文中的第一句仿写。了,有时候;
了,有时候;
(3)选择。“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A 向聪明的人询问我们的时候去哪儿了。B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过去日子的留恋。
(4)结合课文填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那是因为
。
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星期天,妈妈带我上街。我特意拿出生日时姑姑送给我的扣花戴在胸前。这扣花可真漂亮,一颗颗晶莹的水晶石镶嵌在金孔雀形的扣花里。动一动,“金孔雀”就闪闪发光,非常惹人喜爱。
街上( ),商场的人更多。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才挤进柜台。正当我被()的衣料吸引时,肩膀被推了一下。我气得猛一回头,冲着推我的那人嚷道:“挤什么?”没想到那人不但不恼,反而微笑着对我点点头,用手指着我的前胸,嘴里一个劲地“啊,啊……”并招手要我出去。我低头一看“糟糕!我的扣花没了!”
我不耐烦地挤出人群。只见那人大约三十来岁,个子不高,眯着一双不太有神的眼睛。他一见我便()地将手中的一件东西送到眼前。我接过扣花定睛一看,咦?这难道不是我丢的那枚扣花吗?我气呼呼地问:“你这人怎么随便拿我的扣花?”那人见我发火,嘴里一个劲儿地“ 啊,啊……” 脸上现出焦急的神情。他一会儿指指我手中的扣花,一会儿又弯腰走几步,做出捡东西的样子,好像要告诉我什么。看他的表情和动作,我明白了他是个聋哑人,是他拾到了我被挤掉的扣花,并交还给我,可我竟……
“芳芳,你怎么站着发呆?”妈妈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忙四下环顾,人呢?我还没有感谢他呢,他却不见了。
我随妈妈走出商场,一边走一边找那个人,希望看到那双不太有神的眼睛。多么可敬的聋哑人啊!那( )的高贵品质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然而我没有找见他,只有我手中被汗水浸湿的扣花在阳光照射下熠(yì)熠闪光,显得更加美丽。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把下面的词语准确地填在文中的括号内。
人山人海拾金不昧五颜六色迫不及待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四下环顾
迫不及待
(4)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第三段中划横线的语句主要描写了人物的;划曲线的句子主要描写了人物的。
A.外貌 | B.神态 | C.语言 | D.动作 |
(5) “是他拾到了我被挤掉的扣花,并交还给我,可我竟……”
①把省略号的意思补充出来:
②这里用省略号表达了我
(6)想一想,假如“我”后来又碰到了那位聋哑人,“我”会怎么说,怎么做 呢?请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