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应用。图表示一个电解池,装有电解液a;X、Y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若X、Y都是惰性电极,a是饱和NaCl溶液,实验开始时,同时在两边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则
电解池中X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
在X极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Y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
检验该电极反应产物的方法是 。
(2)如要在某导电塑料表面镀一层金属铜,则
①X电极的材料是 ,电极反应式是 。
②Y电极的材料是 ,电解液a选用 溶液,。
(说明:杂质发生的电极反应不必写出)
有一混合气体,可能由H2、O2、NH3、N2、CO2、HCl和He中的两种或多种组成。常温下,取此气体200 mL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如下:
①观察此混合气体为无色。
②将此气体通过浓硫酸,气体体积减少了40 mL。
③将②中剩余的气体,通过Na2O2固体,气体体积变为120 mL。
④将③中剩余的气体引燃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常温,气体体积又减少了105 mL。(上述气体的体积都是相同条件下测定的)。
⑤剩余气体通过加热的铜网,剩余10 mL气体。
根据上述实验,试推断:
(1)混合气体中肯定存在的气体是_________,它们的体积分别为_________。
(2)混合气体中肯定不存在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
(3)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的气体是_________,其体积共为_________。
为了将混有K2SO4、MgSO4的KNO3固体提纯,并制得纯净的KNO3溶液,某学生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操作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②~④加入的试剂依次可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判断SO42-已除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多次沉淀_______ (填“需要”或“不需要”)多次过滤,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是否严密?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如图描述,完成下列问题:
(1)关闭图A装置中的止水夹a,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如图,判断A装置是否漏气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闭B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开启活塞b,水不断往下流,至全部流入烧瓶,判断B装置是否漏气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单的方法检验C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a、b、c、d分别是几种常见漏斗的上部,A、B、C、D是实际操作中各漏斗的下部插入容器中的示意图,请指出A、B、C、D分别与a、b、c、d相匹配的组合,及其组合后装置在实验中的应用,例如:C和a组合,用于制取气体。
① A与____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B与____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B与____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D与____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A、B、C、D、E五种有机物的有关信息:
A |
①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②比例模型为 ![]() ③能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 |
B |
①由C、H两种元素组成。 ②球棍模型为 ![]() |
C |
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②能与Na反应; ③与E反应生成相对分子质量为88的酯 |
D |
①相对分子质量比C少2; ②能由C催化氧化得到 |
E |
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②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回答下列问题:
(1)A~E中,属于烃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2)A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C催化氧化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机物B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 (填序号)。
①无色无味的液体;②有毒;③不溶于水;④密度比水大;⑤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
(5)E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E的水溶液显酸性,现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E与碳酸酸性的强弱,则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