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 )倾斜的隧道,________有骤雨,这里________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 )草半掩着,就像一( )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 )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在短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2)在短文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3)在短文中的 里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
(4)短文主要描写了蟋蟀的住宅的________________,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特点。
(5)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一)
星期天,我们跑遍( )的树林、()的墓地、()的河边、()的田野和一道道()。()大树、()丛林,()惊飞了()的小鸟儿。篮子里()了各种绿叶,(),(),把元宝树叶()成项链,用金黄色的菟丝子草()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在耳朵上,野菊花()满了小辫儿……在()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组成我们生活的()。
我们每人都想找到一种新奇少见的叶子,因此少不了争强和探险。我们常常有意外地发现鸟蛋,但也少不了刺伤手脚。毛栗子、酸枣棵的尖刺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过伤痕。
秋天,树叶在风中飘落,像一群群蝴蝶飞向我们。我们()着筐,()着筢,()着,()着,()树叶,()成垛,()在上面(),()跟头,()下来()出那些漂亮的叶子。鲜红的,金黄的,串成长长的彩色叶链挂在教室里,满屋洋溢着丰收的欢乐。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绒毛的……
(1)根据原文填空。
(2)你发现第三段所填的词语都是()词,通过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3)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文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二)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一生特别喜欢读书。
几十年来,毛泽东日夜操劳党和国家大事,工作一直是很忙的,可是,毛泽东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即使在到外地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泽东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毛泽东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汗水,才能学到知识!”
毛泽东的床上、 办公桌上、 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
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都读过,文学方面的书,毛泽东特别喜欢李白、李贺和李商隐的诗和辛弃疾的词。
毛泽东有一部解放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64年出国时还随身携带着。从50年代到60年代,毛泽东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的意思。
(1)毛主席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他每天晚上都坚持看书。
“火炉”的意思是:
(2)一有空闲,毛主席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
“手不释卷”的意思是:
(3)在原文上用“||”分段,并写出各段大意。
(一)“枇杷”与“琵琶”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 )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 pa,是同音词。()“枇杷”是一种水果,( )“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好吃懒做 ()弦乐器()()
(3)你知道“妻子”打油诗是什么意思吗?请试着翻译一下。
(4)我们中国的汉字很丰富,像这样同音但不同义的词还有很多,你能再写几组吗?(至少三组)
(二)过了几天,师襄又来看孔子练琴。他看到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便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学一首新的曲子了。”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怎么会使人感动呢?”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再次来到孔子的住处。刚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师襄听得如醉如痴,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一曲弹完,好半天师襄才醒悟过来。他快步走了过去,激动地说:“你已经弹出了乐曲的思想感情,领会了音乐的精神,可以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又摇摇头,认真地回答:“不行啊,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说完,又沉浸在琴声里,似乎想得很远很远……
(1)选文第一段中,孔子弹奏的技巧如何了呢?
(2)在师襄看来,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技巧,把曲子弹得如行云流水,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是不是这样想的,他是怎么说的呢?意在告诉师襄什么?
(3)在文第二段中一曲终了,师襄会说孔子完全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又摇摇头,认真地回答:“不行啊,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这次孔子的话又意在告诉师襄什么?
(4)“说完,又沉浸在琴声里,似乎想得很远很远……”此时此刻,孔子在想什么?
(一)
时间过得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1)文中说“上啥时间过得飞快”,你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时间飞快?
(2)文中写了“我”和时间赛跑的哪几件事?
(3)用文中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4)文中“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