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今往来,一个个法律和民主政治文献搭建起人类前进的阶梯。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一位西方史学家评价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成就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到它做到了什么。”
材料二 第3、8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11表 禁止贵族与贫民通婚。——摘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皇帝是国家元首。……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摘编自19世纪70年代欧洲两部重要的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雅典民主政治“做到了什么”值得我们肯定?
(2)材料二中的《十二铜表法》明显地维护贵族的既得利益,但为什么仍然被视为平民的胜利?它的诞生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两部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什么特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两部宪法问世的共同原因。除了上述两部宪法外,在世界近代史上,还出现过那些重要的法律文献?(至少举二个国家的文献)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项英、法、苏三方互助条约将被描述为一个反轴心国的“意识形态”集团的形成。人们将会说我们放弃了进一步保持公正的努力,正在蓄意准备进行对立的大国集团之间的战争。这意味着英王陛下政府最终放弃了与德达成谅解的一切希望。
——《英国外交文件》
材料三 英国首相张伯伦说:“我必须承认我对俄国极度地不信任……而且我怀疑它的动机,我认为这些动机与我们的自由概念没有多少联系,并且它只关心把别人弄得人人不和”。
——费林《张伯伦的一生》
材料四 事关紧迫,即使与魔鬼妥协也在所不惜。
——苏联某领导人的言论(1939年)
(1)材料一中图1所示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图2中,张伯伦回国后为什么洋洋得意?(3分)
(2)材料二中“英、法、苏三方互助条约”提出的目的是什么?此条约最终是否签订?(2分)
(3)材料三中张伯伦所说的“对俄国极度地不信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4)材料四中“事关紧迫”具体指什么?“魔鬼”指谁?苏联与“魔鬼”妥协的目的是什么?有何结果?(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镇,1937年曾遭到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基于悲愤,创作了这幅名画,按照毕加索的解释,它表现了愤怒、暴行和死亡。
材料二 协议签订后,希特勒对他的党羽说:“我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材料三 日本驻英国大使吉田茂指出:“尽管日本军部说防共协定只不过是反共的意识形态问题,但这个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骨子里显然是要和德意联合起来对抗英法,并进而对抗美国。”
请回答:
(1)格尔尼卡的悲惨遭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2)当时的世界大国对西班牙的命运各采取了什么态度?(2分)
(3)材料三中的“协定”指的是什么?这一协定的签订与德日的侵略扩张有何关系?为什么德日的这一策略取得了成功?(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知道,你们很清楚,我们的军用物资已通过苏伊士运河,……你们希望在希特勒问题上,我们同你们站在一起。我们认为作为代价,你们会同意我们在埃塞俄比亚的行动。
——皮雪利(意大利资本家)在英国议会
中的讲话(1935年)
材料二 我们强烈希望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之间友好地解决问题,但当务之急和首要目的是确保法国、意大利和联合王国在欧洲的安全。
——霍尔(英外交大臣)在下院的讲话(1935年)
材料三 双方一致同意,排除实行(对意大利的)军事制裁,不采取任何海上封锁措施……
——英、法两国1935年9月公告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出哪两国在进行什么交易?其实质是什么?(3分)
(2)材料三的观点造成了什么后果?(2分)
(3)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之间的问题解决后,英国、法国的“当务之急和首要目的”达到了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果?(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对意大利之所以采取材料三所述的措施还有何历史原因。事情的实际发展为何会出乎他们的预料?(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 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 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争论的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