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妇
东瓯①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②,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双、文锦十匹,命贾人为使者,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注解】①东瓯(ōu):瓯,浙江温州的别称。
②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引申指砖瓦。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国人咸苦之 ( )
(2)归以语东瓯君( )
(3)冯妇攘臂从国人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
(2)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为什么冯妇到死也不明白怎么回事?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11)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早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①忭(bia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二三子:你们④优游:悠闲自得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②是岁之春( )
③既而弥月不雨( )④以属客而告之(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D.越三月,乙卯乃雨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3题。(9分,每小题3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人和,并因此提出了“施仁政”的必要性。 |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由个人成才谈到国家的治理,其中重点是谈到国家治理问题,一层深入一层,推理严密。 |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
文言文阅读(共12分)
荆轲刺秦王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⑥(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⑦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⑨。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⑩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⑾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被秦王灭族。荆轲出发前自杀,甘愿把头给荆轲,作为觐见秦王的礼物。②秦武阳:也称秦舞阳,燕国勇士,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 ⑤假借: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揕:用刀剑等刺。⑦引:往后退。⑧绝:挣断。⑨室:此指剑鞘。⑩郎中:宫廷的侍卫。⑾卒:“猝”,突然。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秦武阳色变振恐()(2)荆轲顾笑武阳()
(3)秦王还柱而走()(4)不得持尺兵()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毕使于前。
译文: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结合本段文字,说说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共13分)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宜付有司论其行赏论:判定 |
B.由是感激感激:感动振奋 |
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义:意义 |
D.临表涕零涕:眼泪 |
下列词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B.宜付有司论其行赏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其真无马邪 |
C.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D.躬耕于南阳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分析天下大势,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
B.第⑥段中诸葛亮自叙生平及以身许国的经历是告诉后主自己精诚报效先帝的原因。 |
C.文章第⑦段诸葛亮希望后主能支持攸之、祎、允等一起随他率师北伐。 |
D.文章第⑧段诸葛亮在北伐前划定了各方责任。 |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素:②比至陈比:
③使公即恒楚将将:④恒楚亡在泽中亡: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甲:
乙: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