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三位安徽籍英烈简表:
姓名 |
生卒 |
家庭背景 |
事迹 |
宋玉琳 |
1879-1911 |
怀远城关人,家庭富裕,怀远“宫宋杨林”四大家族之宋氏族人。 |
早年参加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后加入同盟会;就读于安庆巡警学堂期间参加浙皖起义失败,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 |
程良 |
1883-1911 |
怀远城关人,家境贫寒,其父以瓦工为业。 |
19岁肄业于安庆陆军小学,参加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至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弹尽被捕,英勇就义。 |
石德宽 |
1885-1911 |
寿县南乡集人,家境一般。 |
同盟会员,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多次武装起义,后随黄兴参加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 |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无法佐证的是
A.社会上层青年为资产阶级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B.革命者都受过良好的近代教育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部分知识青年所接受
D.二十世纪初安徽近代教育有一定的发展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 B.淮海海战 | C.反割台斗争 | D.天京保卫战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 |
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
C.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道:它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商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结起来。“某人”是
A.洪秀全 | B.洪仁玕 | C.孙中山 | D.李鸿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