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6分,限40字)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限20字)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限40字)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6分,限40字)
(14分)
材料一显然,能够满足社会所要求的唯一政府形式是全体人民参加的政府,但是在面积和人口超过一个小市镇的社会里,除公共事务的某些极次要的部门外,要求所有的人都亲自参加的公共事务是不可能的……一个完善的理想的政府类型一定是代议制政府。([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
(1)据材料一,分析建立代议制政府的主要原因。(2分)以英国史实为例,指出其代议制开始确立的标志性文件及其历史意义。(6分)
材料二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笼子”---白宫)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2004年7月4日)
(2)代议制下政体有多种形式,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的政体,并解释为什么说美国总统被关进笼子里?(4分)
(11分)以下是某同学在学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单元后,整理的有关“中国古代地方、中央政治制度”图示片段。请回答以下问题,完成相关内容。
图示一
图示二
(1)图示一所揭示的“要解决的矛盾” (A处)指的是什么?以西汉的史实为例,说明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及图示二,写出“三省”(B处)所代表的历史含义。(3分)指出明朝(C处)中枢权力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从隋唐到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指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D处)(2分)
某高中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现摘录其中的部分探究主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主题一追溯源头古代中西文明的对比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现出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苏格拉底和孔子分别位于西方和中国的文化源头。孔子与苏格拉底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积极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
探究主题二分道扬镳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弱,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黄宗羲与卢梭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他们的思想中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探究主题三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3)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先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自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主张 |
主要意义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
|
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
|
④当以科学与民主之太平 |
|
⑤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
(4)通过本节课学习,就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谈谈你的想法。
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二者交相辉映共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其他各国占42%左右。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研究后指出,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材料二:《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学22项、天文历法气象25项、地学25项、化学9项、农学25项、机械7项、水利7项、轻工8项、兵器8项。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空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有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敬告青年》
(1)写出古代中国两项领先世界的天文学成就。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指出三大发明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结合所学指出“德、赛两先生”的具体含义。这说明先进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4)材料三、四反映"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所产生的最主要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清华生于国耻: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材料二:清华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学校创建的背景、校风形成的原因和“国耻纪念碑”对留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谈谈你对清华学堂创办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