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1: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2: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1、2,谈谈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8分)
(2)古代科学家在改进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8分)
(3)通过对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思考,你对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一定又有了新的认识。请写出来。(4分)
改革和革命,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的统治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里是如何“有效利用西方技术”的?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什么思想有相似性?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2)概括材料二图表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关键的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的理解。
材料三 日本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德国和美国的榜样;小学教育、农业革新和邮政事业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3)日本用“法国模式”来“改革法制”,最大可能借鉴法国的什么法律文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西化的特点?
材料四 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法既积久,弊必丛生,故无百年不变之法。况今兹之法,皆汉、唐、元、明之敝政,何尝为祖宗之法度哉?又皆为胥吏舞文作弊之巢穴,何尝有丝毫祖宗之初意哉?今托于祖宗之法,固已诬祖宗矣。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辨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4)根据材料四,归纳康有为认为必须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感化政治是具有普遍性价值的一种观念和行动指引,它能推动社会和平、稳步、文明地进步。圣雄甘地和他的非暴力抗争运动成为现代感化政治的源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始终相信印度教徒关于精神导师的观念以及精神导师在个人精神实现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我认为没有精神导师就不会有真正的知识的说法很有道理。……在我的人生中,有三位当代人士影响深刻:与赖昌德巴伊在生活上的接触、托尔斯泰写的《天国在你的心中》以及鲁斯金的著作《直到这最后的一个》。这些在我心目中各有其位置。
——甘地《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材料二甘地并非是只是简单强调非暴力的意义,而是相反,他试图发明一种新的冲突解决办法——这种办法尽量回避暴力,而仅仅采用非暴力的、同样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冲突。……甘地把这种思想和行动,称为“坚持真”,以其毕生精力创造和发展“坚持真”的理论和行动,他共采取了五十多次的“坚持真”的运动……
——黄迎虹《感化型政治》
材料三任何有一丁点洞察力的人都能看到,它(指“坚持真”)已经让亿万印度民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赋予他们个性、力量和自信——没有这些,任何政治的或社会的变革都无法得以展开……我很确信,
就这一点而言,非暴力的方法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它加快了唤醒民众的步伐,为革命性的变革提供了条件。
——《尼赫鲁自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影响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甘地发明的“新的冲突解决办法”是什么?甘地“坚持真”的行动主要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观点。你如何理解“感化政治”的现实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传统上认为,教育是一项与仁和孝同等重要的德行。因此改革者们一直把设立新学校置于明治政府的任务清单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德川统治之下,公卿和武士,以及众多凭借财富(如果不是凭借其地位)而处于统治阶级外围的人,都接受过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训练,且往往相当周详的训练。少数人,特别是德川统治较晚的时期,在接受上述训练之外,又学习了另外一些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价值的知识,即所谓“兰学”;……这一切为创造一个现代国家提供了坚实基础。
——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材料二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兴其业,以遂其生者,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长其才艺又非学不可。自为日常之用的语言、写作和计算,到为官、为农、为商、为匠、为工等各行各业必需之知识,……事实上对于人类所有的职业而言,无一业无需求学……为此,知识乃是立身之本。
——日本《教育法》(1872年9月5日颁布)
材料三对比中日两国维新的背景你会发现,“教育程度”似乎决定了维新的成败。教育,在维新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到了江户时代末期,日本的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百日维新之时,梁启超曾经评论说,中国科举网尽举国上下之人才,专事空疏无用之学,使学生“悉已为功令所束缚,帖括所驱役,鬻身灭顶,不能自拔”。
——苏静主编《知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在教育训练上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人们对“知识”有何新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治政府在“文明开化”方面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三,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中国维新变法中存在什么严重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 “中国梦” 的早日实现有何建议?
科学,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透过科学,我们能够管窥各国文化传统之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商朝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哈雷彗星的记录;《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定的药典;……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影响。
——李建国《自然科学简史》
材料二 “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
——中国化学家张准(1924年)
材料三 1956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获得发展完善并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科技成就。
(2)概括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国人重视“科学本体”开始于20世纪初的什么运动?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成果。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三个时期科技发展的特色。
材料一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它)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个人自主自立的强调,二是对私人生活的尊重,三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要救一切相信的……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上帝给我们的恩典,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获得。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
|||
社会物质基础 |
人物 |
代表作 |
核心观点 |
A |
伏尔泰 |
《哲学通信》 |
C |
B |
《论法的精神》 |
三权分立 |
|
卢梭 |
《社会契约论》 |
主权在民 |
材料四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伦理观”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特定社会物质基础。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关于人的信仰的主要观点。
(3)填写材料三表格中ABC空缺的内容。
(4)运用材料一、二、三,论证材料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