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燕荣,字贵公,华阴弘农人也。父偘,周大将军。荣性刚严,有武艺,仕周为内侍上士。从武帝伐齐,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封高邑县公。高祖受禅,进位大将军,封落丛郡公,拜晋州刺史。从河间王弘击突厥,以功拜上柱国,迁青州总管。荣在州,选绝有力者为伍伯①,吏人过之者,必加诘问,辄楚挞之,创多见骨。奸盗屏迹,境内肃然。他州县人行经其界者,畏若寇仇,不敢休息。上甚善之。后因入朝觐,特加劳勉。荣以母老,请每岁入朝,上许之。及辞,上赐宴于内殿,诏王公作诗以饯之。
伐陈之役,以为行军总管,率水军自东莱傍海,入太湖,取吴郡。既破丹阳,吴人共立萧瓛为主,阻兵于晋陵,为宇文述所败,退保包山。荣率精甲五千蹑之瓛败走为荣所执晋陵会稽悉平检校扬州总管寻征为右武候将军。突厥寇边,以为行军总管,屯幽州。母忧去职。明年,起为幽州总管。荣性严酷,有威容,长史见者,莫不惶惧自失。范阳卢氏,代为著姓,荣皆署为吏卒以屈辱之。鞭笞左右,动至千数,流血盈前,饮啖自若。尝按部,道次见丛荆,堪为笞棰,命取之,辄以试人。人或自陈无咎,荣曰:“后若有罪,当免尔。”及后犯细过,将挝之,人曰:“前日被杖,使君许有罪宥之。”荣曰:“无过尚尔,况有过邪!”榜棰如旧。
荣每巡省管内,闻官人及百姓妻女有美色,辄舍其室而淫之。贪暴放纵日甚。是时元弘嗣被除为幽州长史,惧为荣所辱,固辞。上知之,敕荣曰:“弘嗣杖十已上罪,皆须奏闻。”荣忿曰:“竖子何敢弄我!”于是遣弘嗣监纳仓粟,飏得一糠一秕,辄罚之。每笞虽不满十,然一日之中,或至三数。如是历年,怨隙日构,荣遂收付狱,禁绝其粮。弘嗣饥馁,抽衣絮,杂水咽之。其妻诣阙称冤,上遣考功侍郎刘士龙驰驿鞫问。奏荣虐毒非虚,又贼秽狼籍,遂征还京师,赐死。先是,荣家寝室无故有蛆数斛,从地坟出。未几,荣死于蛆出之处。
(《隋书·卷七十四 列传三十九 酷吏传》)
注①:伍伯,一种为官吏出行开道护卫的力役,文中指掌刑衙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见丛荆 次:驻扎
B.突厥边 寇:侵犯
C.流血前 盈:充满
D.怨隙日构:形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功授开府仪同三司相如度秦王诈佯为予赵城
B.堪笞棰谁大王为此计
C.阻兵晋陵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D.上甚善辍耕之垄上,怅恨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荣性格刚严,武艺高强,为官以严厉著称,管辖地区盗贼绝迹,百姓相安无事,隋文帝对其颇为赏识,还特地加以慰劳勉励。
B.某次燕荣鞭打一人,那人辩解说自己没有犯罪,于是燕荣答应他如果他下次再犯错,就宽恕他不施以惩罚,后他再次犯错,虽然别人替他求情,但那人仍然遭到鞭打。
C.后燕荣每次巡视幽州境内,听说官吏百姓的妻子、女儿有长得美丽的,就住在那家把这些女子奸污,贪酷暴虐放纵任意,一天比一天厉害。最终因他的暴虐凶残、贪赃污秽而被隋文帝赐死。
D.元弘嗣被任命为幽州长史时,害怕被燕荣所侮辱,所以坚决推辞。隋文帝下诏书想要庇护元弘嗣,却反倒招致燕荣的刁难、毒打和关押。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荣率精甲五千蹑之瓛败走为荣所执晋陵会稽悉平检校扬州总管寻征为右武候将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吏人过之者,必加诘问,辄楚挞之,创多见骨。
⑵ 及后犯细过,将挝之,人曰:“前日被杖,使君许有罪宥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②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①木主:灵牌。②虞、夏:虞舜、夏朝。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帮助
B、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厌恶
C、余甚惑焉:疑惑
D、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通“殂”,死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则群聚而笑之




B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吴之民方痛心焉




D

及饿且死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组是( )
①孤竹君欲立叔齐,及卒,叔齐让伯夷。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③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④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⑤(伯夷、叔齐)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继帝位互让,不食周粟,崇尚神农、虞、夏都是“义”的思想表现。
B、作者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赞扬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C、作者以“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作类比,为伯夷、叔齐持义而饿死鸣不平。
D、本文“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竟以寿终”,与《窦娥冤》中“却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对“跖”的态度一致。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译:
⑵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
⑶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文长传袁宏道
徐谓,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③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遇。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櫱,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妇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有删节)
[注]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
②数奇(jī):指命运不好。
③永陵:指明世宗嘉靖皇帝。宋、元、明三代皆以陵名称谓已故皇帝。
④麴櫱(qūniè):酿酒用的发酵剂,这里指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试辄蹶蹶:挫折,失败。
B.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属:通“嘱”,嘱托,吩咐。
C.虽其体格时有卑者体格:身体健康状况
D.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牢骚:抑郁不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文长“数奇”的一组是()
①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②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櫱
③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④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⑤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⑥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蕙认为徐文长有奇才,胡宗宪延请他为幕府宾客;所作表文受到皇帝青睐;喜好谋划奇计,谈论兵法深得要领。
B.徐文长广博的阅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而胸中又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所作诗歌匠心独出,文章见解独到,文气深沉去度严整;所画花鸟苍劲中透出姿媚,超逸有致。
C.徐文长傲视官场和权贵,官场中不拘礼节,葛衣乌巾,高谈阔论;权贵登门,有的拒不接纳;佯狂自虐,抱愤而死。
D.作者对徐文长的才华和人格大为赞赏,认为“无之而不奇”;对其不幸命运深表同情,说“斯无之而不奇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译文:

(2)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译文: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衰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或①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④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嫡③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苟攸等曰:“诸君能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中华书局版)
注:①苟或:曹操的谋士。②太祖:曹操,其子曹丕称帝,追封其为魏太祖。③古时候称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候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智者审于量主量主:估量主人
B.多端寡要寡要:抓不住要害
C.必死于匹夫之手匹夫:才智一般的人
D.不使孤至此至此:到这里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月出于东山之上
B. 于是遂去之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以待其变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D.又从攻谭于南皮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郭嘉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①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②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③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④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
⑤唯奉孝为能知孤意⑥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会政治大动荡的时代,郭嘉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察选择自己的“主公”。他先是北见袁绍,后来又投靠曹操,表现了郭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择主原则。
B.郭嘉是由于苟或的推荐才得到曹操的赏识的,他擅长于分析时局形势以及各个政治军事集团内在的矛盾,有利于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决策,从而成为曹操重要的谋士。
C.“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后对是否乘胜追讨谭、尚作出的分析,这个看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人性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了郭嘉料事的准确,最终使得曹操坐收渔人之利。
D.曹操在郭嘉去世后南下荆州,结果“于巴丘遇疾疫,烧船”,惨败后的曹操想起了这位年轻而又诡奇的谋士,也令人对郭嘉能够一瞥之下看出他人肺腑的惊世才能产生无限遐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霄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尚书李链劾之,有诏复往。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征。从之。历郎中,治水淮、扬。值世宗即位,上言:“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下。运舟行湖中三十余里。而东北堤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监城、兴化、通、泰良田悉遭其害。宜如往年白圭①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其次于缘河树札数重,稍障风波,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部议用其中策焉。出为宁波知府。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累迁贵州按察使,入为太仆卿。世宗好神仙。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言皆以直谏得罪。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朝用言: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帝益悦,谕廷臣令太子监国.“朕少假一二年.亲政如初。”举朝愕不敢言。最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日辩举者?臣虽至愚,不敢奉诏。”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
最既死,监国议亦罢。明年,勋以罪瘐死。朝用诈伪觉,亦伏诛。隆庆元年,赠最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明史·列传九十七》
注:①白圭(.1419--1474),字宗玉,南宫人。明朝正统七年考取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浙江右布政使、兵部右侍郎,累官工部尚书、兵部尚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悯:同情,怜恤
B.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培:给堤坝垒土
C.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币:金钱
D.明年,勋以罪瘐死瘐;在狱中病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B.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C.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云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杨最忠直敢为的一组是()
①不俟奏报辄返②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
③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④累迁贵州按察使,人为太仆卿
⑤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狮举者
⑥最既死,监国议亦罢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杨最到山西催缴租税,看到百姓的贫困状况,于心不忍,没有向皇上请示就返回了,后来被人检举,才不得不再次奉诏前往山西。
B.杨最曾负责治理淮水、扬子江的水患,当时明世宗提出了上、中、下三条治理宝应汜光湖的对策,杨最和大家都认为中策最好。
C.明世宗喜好神仙之术,许多正直的大臣都因直言进谏而获罪,但杨最仍不顾自身安危提出反对意见,最后遭受杖刑重罚致死。
D.杨最死后,世宗令太子监国的想法没有实行,而蛊惑皇上的奸臣方士也都得到了惩罚,隆庆元年,杨最受到了朝廷的追封。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己。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好:美丽
B.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媚:讨好
C.不能无怨望望:盼望
D.赐粟五百石,爵执赐:赏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
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才干”的一组是()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③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④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⑤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D.江上渔父是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偶然中救出伍子胥,当伍子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哪里只是百金剑赐?”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5.联系全文,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伍子胥的大丈夫之“忍性”与“大谋”。
B.强调隐忍以行,方可成就功名,伍子胥正因能“弃小义”,故而能“雪大耻”。
C.借用楚亡吴兴的史实,说明君王“亲贤远佞”的重要性。
D.启示后人,怨则生悲无论身份贵贱,都不可使人产生怨毒之心。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2)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3)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