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列强发动的某次对外战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先生愤怒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文中的“两个强盗”和“夏宫”是指( )
| A.英、法颐和园 | B.葡、西颐和园 |
| C.英、法圆明园 | D.俄、日圆明园 |
《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
| B.神权与王权结合 |
| C.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
|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
| 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 C.郡县制 | D.中央集权制 |
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
| A.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 |
| B.欧洲始终非常敬仰中华文明 |
| 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 |
| 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 |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
|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
|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
|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