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我”是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
(2)两个“清清楚楚”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3)“严肃”写的是人物的__________,“按”写的是人物的__________,“深深地谈了口气”写的是人物的__________。
(4)从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快乐阅读快乐生活(11分)
读书,兴趣很重要。我真正发自内心的读书兴趣,应该追溯到198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整个社会,读书学习的风气,特别浓厚。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读书学习的时代。
读书,是多么好的事情啊!可是现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读书有什么用?”“现在都忙挣钱了,谁还有时间看书?”有人这么说。我感到,读书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大事情。我想说的是,读书人,自古就有兼济天下的胸怀。把自己的读书体会、读书感悟,拿出来与其他人交流分享,营造读书氛围,倡导全民阅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古人云:“良田不耕长荒草,人不读书子孙愚。”还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的话不能全信,但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感情和决心啊!中华民族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创造了灿烂的五千年的文化。耕读传家一直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和生活理念,崇尚读书、倡导读书也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所积极实践的。无论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个人的体会,我都觉得应该读书,读好书,做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文化人。
柳斌杰先生说:“我很早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我过去一年至少看200本书。现在大概也是。”我觉得现在,尽管人们比较忙,但是只要你想读书,就一定能够挤出时间来。读书要趁早,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一定要早点读书,能多读尽量多读。实在不能多读,也不要太勉强。我的态度是,快乐读书,快乐生活。不读则已,要读就要认真地读,快乐地读。读书不要把人搞得痛苦不堪,难以忍受,要是那样不如不读。
忙里偷闲,多读,勤读,快乐地读,读经典,读传记,读课本,读报刊,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便有了变化,有了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很好、很快乐、很自豪的。读书不必讲究新旧,只要是好书,都可以拿来看;也不必讲究形式,只要读着舒服、读着惬意、读着高兴,怎么读都可以。让我们快乐阅读,快乐生活,尽情享受读书和生活的无限美好。
(1)“溯”字我们不认识,应该使用查字法,先查,再查。在字典里“溯”有以下解释:①逆着水流的方向走;②往上推求或回想。在“追溯”中应该选择第种解释。(2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4分)
①胸襟——②崇尚——
(3)请你写出两句关于读书的名言。(2分)
(4)读了短文,你觉得作者倡导我们要怎样读书?(3分)
(12分)
书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五彩缤纷的图书,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丽的诗歌,感人的童话……让你爱不释手,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位大文豪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寂寞时,它会给我们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给我们指出光明的方向。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2分)
( )的宝库 ( )的小说 ( )的诗歌 ( )的童话
(2)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并写出每层的意思。(4分)
(3)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一个什么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的理由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短文中画“”的句子,试着写一个这样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窃读记》的作者是_________,这篇课文以“__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急匆匆赶到书店,__________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________”的________感受与________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__________和对知识的___________。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的“小苗”是指_________;“大树”是指___________,他认为21世纪的青年不仅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还要_________的_______。
(3)《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长生果”》一文的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作文,构思要_____________,落笔要______ __,要写出自己的______________,要借鉴、模仿和________。
读永恒的书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shǔ shù),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chǔ chù),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你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2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4分)
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比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自然段“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20分)
读书破万卷
三十年代的一天,南京国学图书馆的馆长办公室来了一位少年。馆长听完少年很有礼貌的诉说后,非常吃惊。原来,他请求馆长允许他在图书馆里用一年的时间,把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通读一遍。馆长同意了,但对这位文弱的少年一年之内要读完数万卷书,他的心里不免有些怀疑。
在人们质疑的目光下,少年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始了紧张的读书生活。从这以后,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还是他。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
就这样,每天读书达十几个小时的他,终于用一年的时间,奇迹般地把数万卷书读完了,而且还搜集到数百万字的资料。几年以后,一本有名的《中国思想史》从他的笔下诞生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正是他从苦读中得来的。
这位有志少年便是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老先生。
(1)听了少年的请求,馆长为什么非常吃惊?(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馆长同意了少年的请求后,为什么心里又有所怀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描写少年刻苦读书的语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一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