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手而校之缉: 收集整理
B.然后之以弦歌申: 反复说明
C.有人之才兼:超过
D.其蔽也贼:偷窃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广之读书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子路这一说法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8分)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坐。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两,皆蠕动。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土偶,片片已碎。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奔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矢。公方骇,鬼则弯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弯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节选自《聊斋志异·妖术》,有删改)
【注】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人生死决:判断 B.倚剑坐危:端正
C.之,则纸人烛:燃烧 D.手弓而矢腰:腰里插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自卜执付有司而杀之
B.公奔出手弓腰矢
C.审视,土偶及地高如人
D.断而两皆犬血模糊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B.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C.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D.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C.于公面对狡诈可怕的纸人、土偶、木偶的攻击,毫不畏惧,奋起搏斗,既表现出大勇又表现出大智。
D.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最终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把原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② 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2分,每小题3分)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身免,余众尽降。
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擢拜侍中,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枚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廉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遣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十六年,表请致仕。二十年,遇疾,太宗幸第问之,因叙说平生,流涕嘘唏而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旧唐书•高士廉传》)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廉妹先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适:出嫁
B.属天下大乱 寻:不久
C.俭与交游坐:停留。
D.内离外蹙:窘迫。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事父母孝闻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便国家
B.分其余资,轻装去项王按剑跽曰
C.又暇日汲引辞人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士廉下车,以礼致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士廉讲求伦理道德的一组是()
①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②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
③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 ④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⑤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⑥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士廉在隋朝时曾被贬官岭南,他精心安排好父母和因丈夫去世而依靠他的妹妹一家的生活才轻装前去。
B.钦州的宁长真率兵进攻交趾太守丘和,丘和要匆忙迎战,在高士廉的劝说下运用谋略战胜了宁长真。
C.高士廉归附唐朝后调任蜀地为官,他善于教化,改变当地不良民俗,促进文化教育,尊敬而礼待隐居不仕的朱桃椎。
D.高士廉入朝为高官,很受皇帝的信任,他能尽职责,上了很多奏章,但事成之后他就烧了奏章的稿,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俭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
(2)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1)及门而贽:__________________
(2)而又之辱: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徘徊:_________________
(4)学者去浮华敕: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C.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结合全文,欧阳修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足学”“不可学”的原因有哪些?
把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2)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
(3)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燕将录
【唐】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之谋,是天下之兵也引:引来
B.今若师未赵叩:攻打
C.魏若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与:帮助
D.刘济合诸将曰会:拜会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够印证谭忠对形势判断准确的一组是
①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②是上之谋反不如下
③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④后一日,诏果来
⑤信如子断矣⑥燕孕怨,天下无不知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
⑵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
⑶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记毗陵驿马
(清)刘可毅
客有以善相马者言予曰:“毗陵驿当道,羽檄急,则云阳、锡山南北三百里,吾驿枢其中,蹄声、铎声、箠声,午交衢,昼夜不绝。驿置马,故无弗良也。江阴金逸亭部卒善畜马,过武进,货之驿者一。帖耳曳尾,足涂泥,寖下矣。而曰:‘是尝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者,固百战余也。’而厩故所畜者,兰筋竖面,雄健出马上。而马又不任施羁靮,蹄啮乘者使踣。而时或风厉霜肃,林木瑟瑟下,则又仰首鸣鸣嘶,足奋掷地,绝辔腾跃,飙忽若鹰隼,追勿得。而他马则驯伏枥下。方是时,善相马者等定他马,此下之。而厩卒以马弗良,益益他马刍,他马益壮,益善走,而马亦益老。
“江阴金逸亭者,从李勇毅百战蕲、黄、潜、太、舒、桐间。折西规德安随州,北解南阳围,复东下统防休宁。军畜名马,多能绝尘驰,战辄陷陈,奔突矛弹,望景不可见。”若客言,马固甚凡也。
则又曰:“马既老,部卒以他事再至,见马早:‘是惫至此耶?昔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而卒以自全。复卒以惫,毋宁其死于贼渊锋刃犹有令名焉,而顾郁郁久居此耶?’马似闻言悲,卒去,不食死。厩卒剖马革,则腹胁隐旋作龙鳞文,惊,报相马者。至,大言曰:‘予固言马之良也,而驽视以死。’埋马于驿之阴。”
予闻之悲,而记其语,客亦去。
【注】①兰筋:马目上的筋名。古人认为马目上兰筋竖者,可行千里。
(二)辕马说
(清)方苞
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
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枙,背承乎韅,靳前而靽后。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
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
呜呼,将车者,其慎哉。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毗陵驿当道孔:大
B.善相马者等定他马等定:定等次,评出优劣的级别。
C.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焉与:和,跟
D.常自于辕中顿:困顿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表现“良马情态”的一组是
①帖耳曳尾,足涂泥②蹄啮乘者使踣
③战辄陷陈,奔突矛弹④领局于枙,背承乎韅
⑤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⑥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阴金逸亭部卒将一匹身经百战的战马卖给毗陵驿站,相马者因为它温顺,缺少桀骜不训的气质,就认为它是一匹普通的马。
B.部卒因为其他的事再到毗陵驿站的时候,见马已经老了,感慨说如果因为疲顿的样子死去,还不如壮烈战死有个美好的名声。
C.方苞认为辕马应艰辛负重,历尽艰险而不推辞,但判定马是否可以作辕马,需要让它驾辕才可以知道,力不胜者会窘态百出。
D.方苞对驾驭辕马者用车辕夹在马侧,用皮带套住马背,勒住马腹、马臀,用鞭子驱赶马登坡、从坎陷中挣脱出来的行为不满。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厩卒以马弗良,益益他马刍,他马益壮,益善走……
(2)予固言马之良也,而驽视以死。
(3)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