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素是工蜂毒腺分泌的多肽,具有抗菌、抗病毒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体外研究发现,蜂毒素对多种癌细胞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取材方面,蜂毒素只能从工蜂的毒腺细胞中获取,其根本原因是 。
(2)相关研究已表明,蜂毒素可引起细胞凋亡。科研人员为进一步研究蜂毒素对人胃癌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相关实验并回答问题
方法步骤:
a.取4只相同的培养瓶,编号,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和 。
b.1号培养瓶为空白对照组,向2-4号培养瓶分别加入 。
c.培养48h后,检测并统计 ,结果如图-1所示。
d.检测与凋亡基因(Bax、Bel-2)的表达,结果如图-2所示。
(3)分析与讨论:
a.图-1表明:
b.图-1、图-2表明:促进胃癌细胞凋亡的是 ,抑制胃癌细胞凋亡的是 。
因此,从基因水平上看,蜂毒素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原理是 。
下图表示某基因型植物体内控制合成某种色素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独立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细胞处于 分裂后期;图中位点1为基因A,位点2为基因a,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该植物正常的生殖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
(2)若基因型为AaBb的某一细胞,减数分裂后,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B的生殖细胞,则最可能的原因是在减数第 次分裂后期, 没有分离。
(3)该植物体内合成某种色素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则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紫色:蓝色:白色= ,其中白色纯合个体所占比例为 ;上图表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 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下列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发生在图1中的___________段(填字母)。
(2)图5细胞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____段(填字母)。D2E2段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图1中的
___________段变化相同。
(3)图5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图3、图4、图5中的正在发生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细胞
是___________。
(4)图5细胞中有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图3中①⑤是否是同源
染色体?___________。
下表为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的部分性状。
翅形 |
复眼形状 |
体色 |
…… |
翅长 |
|
野生型 |
完整 |
球形 |
灰 |
…… |
长 |
突变型 |
残 |
菱形 |
黑 |
…… |
短 |
(1)由表可知,果蝇具有 的特点,常用于遗传学研究。
(2)突变为果蝇种群的 提供原材料。在果蝇的饲料中添加碱基类似物,发现子代突变型不仅仅限于表中所列性状,说明基因突变具有 的特点。
(3)果蝇X染色体上的长翅基因(M)对短翅基因(m)是显性。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f)纯合时,仅使雌蝇转化为雄蝇。双杂合的雌蝇进行测交,F1中雌蝇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雄蝇的基因型有 种。
(4)若用野生型灰体果蝇培育成两个果蝇突变品系,两个品系都是由于常染色体上基因隐性突变所致,产生相似的体色表现型——黑体。它们控制体色性状的基因组成可能是:①两品系分别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和d1基因所致,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②一个品系是由于D基因突变为d基因所致,另一品系是由于E基因突变成e基因所致,只要有一对隐性基因纯合即为黑体,它们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或图丙所示。为探究这两个品系的基因组成,请完善实验设计的步骤及结果预测。(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Ⅰ、用品系1和品系2为亲本进行杂交,如果F1表现型为 ,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否则,再用F1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怎样时,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乙所示。(请用遗传图解表示)
Ⅲ、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两品系的基因组成如图丙所示。
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正常情况下,静息电位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内外 浓度差,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70mV时,此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 ,因此,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 不足以引起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
(2)在缺氧处理25min时,给予细胞3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 (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 。
(3)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 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 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胰岛素作用机理及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的部分机理,其中抗体1、抗体2分别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能阻止葡萄糖或胰岛素与相应受体结合。
(1)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 ,其中枢位于 。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促进胰岛β细胞的分泌,却不影响胰岛α细胞的分泌,原因是 。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 ,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 。
(3)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30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见下表。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构建一坐标图,并在坐标图上绘制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根据血糖浓度变化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血浆中胰岛素浓度(μU·mL-1)变化趋势的曲线图。
时间/min |
0 |
30 |
60 |
90 |
120 |
150 |
血糖浓度/mg·mL-1 |
0.75 |
1.25 |
1.10 |
0.90 |
0.75 |
0.75 |
(4)胰岛β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结构,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疫系统会产生 (抗体1/抗体2);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Ⅰ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