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后,清政府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材料一定程度说明清政府( )
A.继续坚持腐朽卖国立场 | B.对列强条约要求全面回绝 |
C.外交已与国际社会接轨 | D.具有摆脱条约约束的意图 |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
A.人口众多 | B.市民殷富 | C.商业繁荣 | D.雇佣关系出现 |
《沈氏家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
C.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
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
C.显示朝廷的威严 |
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A.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
B.古代制瓷业和丝织业很发达 |
C.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领域 |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
《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
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
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 |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