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外阅读。
     
1965年,我在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天,有同事推荐一个四年级学生来图书馆帮忙,并说这个孩子聪明好学。

不久,一个瘦小的男孩来了,我先给他讲了图书分类法,然后让他把已归还图书馆却放错了位置的图书放回原处。小男孩问像是当侦探吗我回答那当然接着,男孩不遗余力地在书架的迷宫中穿来插去,休息时,他已找出了三本放错地方的图书。
第二天,他来得更早,而且不遗余力。干完一天,他正式请求我让他担任图书管理员。又过了两个星期,他突然邀请我上他家做客。吃晚餐时,孩子的母亲告诉我,他们要搬家了,到附近一个住宅区。孩子听说转学却担心地说:“我走了
谁来整理那些站错队的书呢?”我一直记挂着他,但没过多久,他又在我的图书馆门口出现了,并欣喜地告诉我,那边的图书馆不让学生干,妈妈把他转回我们这边来上学,由他爸爸用车接送。如果爸爸不送,他就走路来。
其实,我当时心里便已有数,这小家伙的决心如此坚定,长大后一定能有所作为。我可没想到他会成为信息时代的天才、微软电脑公司大亨、美国首富——比尔·盖茨。
(1)把画横线的句子中缺漏的标点补上。
(2)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解释说明    B.表示转折
C.表示声音的延续
(4)为什么“我”判断这个四年级的小男孩“长大后一定能有所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感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阅读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在正确的说法后打“√”。
(1)《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静夜思》描写的是冬天夜晚的景色。()
在正确的意思后面“√”
(1)诗中“疑”的意思是:
怀疑( ); 好像( ); 不能解决( )
(2)诗中“举”的意思是:
提出( ); 兴起( ); 抬起( )
(3)诗中“思”的意思是:
想办法( );思念( ); 希望( )

趣味标点。
标点符号在表达思想感情时,起着很大的作用,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点法。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穷秀才到朋友家串门,主人嫌他穷,不愿留他,但又不好明说。正在这时,下起了大雨,主人写了一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没有点任何标点,穷秀才看完,拿起笔给这句话加上标点。主人一看只好留下了他。其实主人要说的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课外品读。
一分钟
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教电话,并与那个渴望成功的青年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当那个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看到班杰明的房子()高大宽敞,()房间里却乱七八糟,狼籍一片。这景象令青年人颇感意外。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打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说着,他轻轻关上了房门。
很快,一分钟过去了,班杰明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了客厅。青年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出现了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不但)摆放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还漾着微波。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干杯,你可以走了。”
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既尴尬(ɡān ɡà)又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有向您请教呢……”
“眼前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眉头紧锁。突然,他大声说,“我懂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只要把握住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理想的人生。” 班杰明舒心地笑了。青年人把杯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开心地走了。
后来,青年人给班杰明写了一封信,感谢班杰明对他的教育。
联系上下文,在短文中的()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在()里。
A.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B.形容整齐的样子,有秩序。()
再读一读第2自然段,结合全文选择正确的意思,画“√”。
(1)班杰明的生活习惯不好,总是把房间搞得很乱。( )
(2)班杰明故意把房间弄乱,以此教育青年人。 ( )
(3)因为工作太忙了,班杰明没有时间收拾房间。 ( )
“只要把握住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也就把握住了理想的人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外品读。
蝉喜欢唱歌,它出土之后不久,就开始在绿阴中临风高歌,没有一天中断。不断唱歌的是雄蝉。大自然没有赋予雌蝉歌唱的本领——雌蝉是天生的哑巴。
蝉跟别的昆虫一样,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左右有两个椭圆形的光亮的东西,是它的复眼。头顶中央有三个小圆点,排成三角形,是单眼。复眼里边,有一对细短的丝样的触角,头下面是嘴,像针一样,是根细管子,适于插进树皮吸收树汁。
胸部分成三个环节。背上披着两对像轻纱样的,膜质透明的翅膀。四翅形状相同,全有坚硬的翅膀。胸部下面的三对脚,全有爪,适于攀登树木。
腹部有八个环节。第一节紧贴胸部,不容易看出。雄的尾节有肛门和生殖器,雌的尾节,另外还有产卵管。
雄蝉的乐器——发声器,生在胸腹两部之间。发生器的主要构造是:(一)鼓膜,一对有皱纹,富有弹性的膜,这是最主要的发声器官,生在背面,外面有背瓣保护着;(二)镜膜,一对像眼镜似的白色薄膜,是调节声音用的,生在腹面,有腹瓣保护着;(三)共鸣室,一个大空室,生在中央,能使声音增大。
蝉鸣叫的时候,由牵连鼓膜的筋肉伸缩,振动鼓膜而发声;同时得到镜膜和共鸣室的反响,鸣声于是就大了。
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说明的重点是
本文对蝉的发声器的说明顺序是 ,对鸣叫原理的说明顺序是
对第1自然段段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蝉喜欢唱歌引出雌雄的区别,为后文介绍发声器作铺垫。
B.说明雌蝉是天生的哑巴,就可知雌蝉的身体构造中没有发声器,不至于对后面的介绍产生误会。
C.这一段从人所共知的蝉的特点,引出人所不知的蝉的知识,可引人入胜。
D.这一段是全文段的统领段,可以统领后面几段的说明内容。

课外品读。
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白天拥挤的人潮已离去,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艳丽的晚霞,像是打翻了的颜料,洒在天边,烘托着鲜红的夕阳。而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把蓝色的海洋,都染成了耀眼的殷红。
渔船点点,如浪花上的花蕊,在斜阳的陪伴下,家人的期待中,满载而归。
远天,归鸟盘旋海面,翅边仿佛擦过晚霞,此时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啊!海边的黄昏,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作者通过对()、()、()、()、()、()、()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壮美的海边黄昏风景图。
读下列句子,是拟人句的打“√”,不是的打“×”。
(1)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
(2)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
(3)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4)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
用横线画出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把()比作()。
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海边的黄昏,真是令人流连忘返。”它的作用是()
(1)点明中心,点明题目
(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3)总结全文,点明题目,点明中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