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结构过渡。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消费标识功能正在逐渐增强。在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等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比例在下降,科教文卫等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升高,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越来越呈现出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特征。
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即不同阶层在消费上体现不同的需求。在较低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仍是这些阶层消费的主要目的,主要的消费支出仍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而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消费支出更多属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对这些阶层来说,消费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休闲式消费、社交式消费、身份性消费、炫耀式消费是他们消费的主要方向,消费更多的是与自我身份表达、社会认同联系起来。
③大环境为人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很多机会,富裕之后的人们有了社会流动的欲望和可能,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囿于政策体制的局限,一生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如今,人们的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社会阶层结构正在趋向异质多元的现代型社会结构发展,逐渐从封闭、僵化、凝固的社会阶层结构向开放、流动、分化、重组的社会阶层结构转变,具体表现在:各种新兴阶层、边缘阶层逐渐涌现,阶层之间分化速度加剧,不同阶层之间在不断地分化重组,阶层位序在重新排列,中间阶层的比例在迅速扩大,中下阶层的规模在逐渐缩小,现代型社会结构在不断分化与融合的彼此推进中日趋形成。
④传统的家庭结构经历着巨大的变迁,原有的纵向型、谱系型的大家族式的结构正在缩小,家庭规模正在向小型化发展。新的家庭结构类型不断出现,在城市出现了诸如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等;在农村,隔代家庭比例迅速上升,漂泊家庭和分离的核心家庭比例增加。此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出现平等化趋势,父权制、宗法家长制的情况正在大大改变。与之相伴,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农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传统家庭观念、亲情感的日趋淡薄。在社会日趋多元、异质化日增的今天,我国的家庭结构如何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使家庭结构的调整与现代社会结构的发展相契合,理应成为今后政策制定时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⑤丰衣足食之后,社会结构的变化还会表现在民主意识的增强对政治结构的改善提出新要求,对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提出新要求,对社会管理格局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大众参与提出新要求,对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要求,对人际交往结构提出新要求,等等。
(选自谢志强《中国社会结构变动趋势应对》,有删改)
下列关于“社会结构”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科教文卫等消费支出比例不断攀升。
B.在较低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
C.我国的家庭结构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与现代社会结构发展相契合,已在政策制定时考虑了。
D.阶层结构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社会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趋向异质多元。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国的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层级化,总体上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过渡,消费标识功能正在逐渐增强。
B.丰衣足食后,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在民主意识的增强方面提出新要求,这正是社会结构变化的目标。
C.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式结构向小型化家庭结构转变,带来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问题。
D.社会阶层结构融合与分离之时,中间阶层的比例在迅速扩大,中下阶层的规模在逐渐缩小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同阶层在消费上体现不同的需求,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更集中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
B.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人们自由流动更加频繁,各种新兴阶层、边缘阶层逐渐涌现。
C.社会阶层从温饱型消费向丰衣足食后的发展型消费转变后,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必须作出切实的回应和变革。
D.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隔代家庭、丁克家庭比例增加,这给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难题。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老师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弄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弄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于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他有理想,但很现实;他重悲剧,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本来就是流动的,单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朱先生在《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他还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到创造成功的快慰?”
人生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不过,对于人生,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挑明问题,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尽其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评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的悲剧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光潜工作很勤奋,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只要通过勤奋努力,就能把生活中许多不明白而想尽快弄明白的事情弄清楚。
B.对人生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朱光潜重视现在,他认为过分地追究过去与未来的究竟,那是不通达的做法。
C.人们从“逝者如斯夫”这句话中看到的是毁灭与空虚的消极人生,而朱光潜看到的是生生不息、念念常新的积极精神。
D.作者认为,即便是出于爱,也可能产生一些麻烦和痛苦,因而人们只有抱着对人生通达的态度,才能幸福美好地生活。

E.对待批判他的人,朱光潜基本抱着学习的态度,这既是他大气量、大胸襟的表现,也是他“通达人生”的一种体现。
文章的标题为“朱光潜的通达人生”,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朱光潜的“通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慨括朱光潜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朱光潜认为: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你对这句话中的“最不完美”和“最完美”是如何理解的?这句话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人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 “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踏实的意思。
请分析③- 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6分)
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经学读本与教学方法的演变
张亚群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深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太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起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儒家经典从“九经”展到“十三经”,并形成“四书”。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逐渐统一。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从《五经正义》演变为《四书集注》;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
潘光旦认为,理学与科举的流弊是导致中国教育由主动变成被动、由启发变成训练的三个因素之一,他辨析“教”与“训”的差异:从字面上看,“训是有言之教,教是无言之教”:“训”与“教”是政治与教育的一个基本分别,“政治用得着训,而教育用不着训”。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教”字也用得很省:分别只有7个和18个“教”字,并且与狭义的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相比之下,“学”字用得较多:《论语》里至少有56个“学”字,《学记》中有48个“学”字,甚至题目也用“学”字,而不称“教”。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而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它说明,在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自动的学重于被动的教”;“真正的教育,不但教别人能自动的学,更教自己作进一步的学的功夫”。
对比官学与早期书院在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颇能反映科举制下教育方法的变化。宋代书院秉承儒家通识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境培养学生自觉能力。朱熹认为,学问靠自己积累,义理靠自己探索,为师者只是引路人,只负指导学生读书之责。他提出:“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期微”;“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如是学”。朱熹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升堂讲说,认真读书、自行理会,互相切磋,质疑问难,优游山水之间,等等。朱熹门人后学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居敬持志”六项。元代程端礼据此编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用以指导学童读书。
相比之下,官学教育主要以应试为目的,实行训诫教学方式。办学者只重视月课、季考,很少有实际教学活动。明清时期,这种教育状况日趋明显,难以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下列关于“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经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子夏和荀子。
B.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学问的“经学”源远流长。
C.隋唐而下,“经学”就成为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
D.《四书集注》是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演变为逐渐统一的一个标志。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方法是早期书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学生主动学习变成被动的教,由原来的启发式教学变为训诫式教学。
B.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找不到一个“训”宇,说明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启发,认为主动学习才是教育的根本
C.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
D.朱熹认为老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引路人,担负着指导学生读书、训练学生能力之责,他的看法流弊甚远

根据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因此,通识教育的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强调自学。
B.对儒家通识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学,从“九经”扩展到“十三经”,说明儒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C.朱熹的教学法和读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自学,对后人很有借鉴意义。
D.明清以应试为目的官学教育,深受理学与科举流弊的毒害,很难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读书
〔俄〕拉夫·索科洛夫斯基
梅勒洛夫被判入狱四年,惩罚措施有两种可能:去医院当护士,或者再接受一次文化教育。梅勒洛夫可不想每天去医院给病人倒尿桶,所以就选择了后者。
梅勒洛夫的任务是要大声朗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四卷《战争与和平》,而且还要把每天的内容向监狱官转述一遍,这大出梅勒洛夫的意料,但他已无路可退。
刚读第一页时,就有几个词把梅勒洛夫难住了,他怎么看也看不懂。
“读啊!”监狱官吩咐说:“你,不是文盲吧?”
“我中学毕业,还有毕业证书呢!”梅勒洛夫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那就大声读吧。”
“可这几个词不是俄语。”
“是法语。”监狱官说:“从前俄罗斯的贵族子弟法语说得跟俄语一样好。”
“可我不是贵族。”
“可你的卷宗上写着你会三种语言:英语、德语和法语。”
“我的学位证是从市场上买来的。”
“原来如此!如果我把这事告诉监狱长,他还会再给你加两本。”
“监狱官先生,求求您了,您就别再为难我了。等我出去后,送您一辆‘奔驰’车。”
“算了吧,我才不稀罕你的‘奔驰’呢。你看见没有?这儿有一个小星号,这个地方是脚注,有这几个词的俄语译文。”
梅勒洛夫很勉强地总算把第一页读下来了。
“可以问一个问题吗?”休息的时候,梅勒洛夫对监狱官说。
“可以,你说吧。”
“为什么大家都叫您博士?这是您的外号还是您真的是博士?”
“我真的是博士。”
“那您怎么在这儿工作?”
“我是文学博士,注定得跟书打交道。可现在外面那些自由的人,谁还读书啊?只有监狱里还有被判读书的人。”
简述本文叙述人称的好处。
结合小说主题和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感想。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戈壁有我
郭保林
①大草原的尾声便是戈壁滩。
戈壁滩是死亡的草原。
③盛夏七月,我们的汽车在热风炙浪的夹击下,气喘吁吁地挣扎爬行。大戈壁汹涌澎湃地席卷而来,这是纯粹的戈壁,没有一点杂质。旷达的蓝天,缥缈的白云,满目的荒旷和沉寂,粗莽零乱的线条,构成浩瀚、悲壮、苍凉和富有野性的大写意——一种慑人心魄的大写意。成片成片灰褐色的砾石,面孔严肃,严肃得令人惊惶,令人悚然。
④沉重的时间压满大戈壁。戈壁滩太苍老了,苍老得难以寻觅一缕青丝,难以撷到一缕年轻的记忆,仿佛历史就蹲在这里不再走了——昨天,今天,还有明天都凝固在一起。
⑤据说,我们的车行路线是古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上,它是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希腊罗马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它是历史的通道和罗盘,导引过心灵史、文明史以至于生物史,至今,敦煌宝窟的画壁上还生活着两千年前用骆驼贩运丝绸、茶叶和陶瓷的商人。想当年,这路上骆驼成列,驼铃叮咚,车马喧闹,该是一片多么繁华的景象啊!而今丝绸之路荒芜了,湮灭了,罗盘生锈了。我放飞思绪,穿越时间的屏障——我看见飞将军李广、汉家大将军霍去病的啸啸战马和猎猎大旗;我看见汉武帝的使臣张骞、大唐一代佛宗玄奘的驼队,昂首行进在戈壁荒漠,风沙浩浩,星路遥遥。一曲折杨柳的哀吟,三两声阳关三叠的古韵,使这寂寞的氛围更添一抹凄凉,几缕悲怆……生命的漩涡,人类的梦幻,而今都化为一种历史的难堪,和风沙卷逝而去又卷来的喟叹。
⑥这里原是一个古战场,战争的悲剧曾轰轰烈烈地演出一幕又一幕。目睹这漫漫戈壁,谁说这里是不毛之地?戈壁滩曾长出二十四史一页页的辉煌,曾长出金戈铁马的悲壮,也曾长出阳关三叠的凄怆,也曾长出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黯然神伤……
⑦一切都被风沙埋没了,被时间的巨浪吞噬了。
⑧人类是难以征服宇宙的。人类只是宇宙中的幸存者。在宇宙面前,人类是弱小的、孤独的。几千年来,人类在这里播种的文明和文化、恩爱和仇恨、美丽和丑恶都化为了乌有,只留下这月球地貌似的灰褐色宣言,只留下太阳孤独的鸣唱,只留下漠风唱给死亡的挽歌!
⑨我在戈壁滩上漫步。太阳已西斜,热浪开始退潮。四维空间只剩下一维。不,还有我!有我在,大戈壁便增加成了二维。我和宇宙之神肩并肩地站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四周弥漫着“古从军”乐曲的那种迂回悲壮。此时此刻,只有我和宇宙之神在谈心、聊天。宇宙之神伏在我的肩头,悄声说:“大戈壁最美的风景是晚霞,不信,你等着瞧——”
⑩宇宙之神并未说假话。当大戈壁的黄昏降临之时,的确是一帧悲怆而不失美丽的大风景。且看,远处那一道道起伏跌宕的沙梁,仿佛是夕阳点燃的一条条火龙,火龙在晚风中飞跃腾动,给戈壁滩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壮观;那遍地的砾石,红光灼灼,热烈动人;骆驼刺和红柳也似乎开出星星点点的红花,更添一抹斑驳奇异的景象,给人以庄严、神秘之感。
⑪夕阳沉去了。我站在暮色中,只觉得自己也化为一朵花,向大戈壁倾吐着爱恋之曲;化为一棵草,一棵树,向宇宙颂扬着生命之歌!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原文有删节)
作者为什么说“戈壁滩是死亡的草原”?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文章第⑥段用了四个含“长出”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文章第⑧段说“人类是孤独的”,又说“只留下太阳孤独的鸣唱”,结合文意分别解释这两个“孤独”的含义。
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戈壁有我”这个题目是否恰当?简要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