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太阳花的歌唱
你可听到过一朵花儿的歌唱?也许你会惊奇:花儿还会歌唱?我怎么从来不知道?是的,花儿的歌唱许多人不能听到,那是因为你只用耳朵,而没有用心灵去听。只有将你的心与花儿的相通了,你才能听到她的歌声。花儿的歌声直抵倾听者的内心,这是任何一种先进仪器都无法测出的音波。花有不同,她们的歌声也各不相同。
昨天,我听到了一朵花儿的歌唱。从清晨到黄昏——那是她的一生。
这花草的种子是春天时一位邻居送我的,当时找不到花盆,就种在了这个铁质的旧茶叶筒中。邻居说这种花草叫麻食菜。但我知道不是,因为麻食菜我认识。小时候在农村生活,麻食菜长遍田埂地头。这开着红色小花朵的花草,可能与麻食菜同一个科属,样子有些相像。后来,一位女作家来访,告诉我这花叫太阳花。想一想,觉得她说得很对,很tiē qiē__________。这花是该叫太阳花,也只有叫太阳花才合适。
我的窗口向北,夏天的朝霞和初升的太阳,恰好可以成为窗外风景中的一部分。这太阳花就在第一缕霞光中绽开了容颜。当朝阳跃上天空,在稻田中撒下无数块金黄色的手帕时,花儿已经如玉立的少女,jiāo xiū__________地开放了。我是在长久注视她时听到了歌声的。后来这歌声就没再停止,一直到枯萎。初始的歌声是娇嫩的,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惊奇。渐渐歌声放大了,在朝阳中形成一道旋律。她金色的花蕊颤动着,散发出一丝若有若无的xīn xiāng__________。但是,当太阳越过头顶,开始向西天滑落下去时,花儿也开始疲惫,歌声中露出了倦意。五片殷红的花瓣开始像手指一样收缩起来。歌声越来越弱,花儿越缩越小,最后在黄昏的天光中恢复成初放时的形状,歌声也就消失了……
也许你会说,花儿的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不错,从清晨到黄昏,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下。用人类的眼光去看,是太短暂了。但是,花儿的一生不同于人的一生,就像人的一生不同于太阳的一生一样。花儿的一分钟,也许对她来说比我们的一年还要长些呢。我相信,花儿拥有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间概念和感觉。
面对一朵娇弱的太阳花,我的全部感动和收获是:我知道这朵花并没有默默无闻地开过又凋谢。它( )美丽,( )歌唱了。这就与我们大多数的人类一样,不管生命有多长多短,也不管有多少关注的目光,是否够轰轰烈烈,你只管去开放吧,去美丽吧。你不用担心默默无闻,(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就是一曲震天撼地的歌谣啊。
1.看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2.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默默无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震天撼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我”是在__________时听到了歌声的。后来这歌声就没再停止,一直到枯萎。
初始的歌声是__________的,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惊奇。渐渐歌声__________了,在朝阳中形成一道旋律。但是,当太阳越过头顶,开始向西天滑落下去时,花儿也开始疲惫,歌声中露出了__________。五片殷红的花瓣开始像手指一样收缩起来。歌声__________,花儿越缩越小,最后在黄昏的天光中恢复成初放时的形状,歌声也就__________了……
5.读了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自己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空城计》片段,答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面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面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面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个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⑴选段原著是,作者是。
⑵用“‖”将选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出小标题。
A、B、
⑶解释加点字意思。
遂止住三军。()吾已令兴苞二个在彼等候。()
⑷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带点词语抓住人物描写,写出了。
⑸“见了如此模样”指。
⑹《空城计》这个故事为我们塑造了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名言有,与他有关的故事还有、。
课外阅读。
知识在于积累
今天早上,我到浴室去洗脸,发现脸盆竟盛满了水。这是怎么回事呢?忽然,我被“滴答滴答”的滴水声惊动了,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我昨夜忘了将水龙头拧紧,水滴到盆里,一夜工夫,这无数的小水滴就汇成满满一盆水。
看着这盆水,我想起了爸爸给我讲的故事:周总理小时候写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他早早交了卷,就到阅览室看书去了。有一次,同学们等他走后,忍不住问老师,这是什么原因?老师不动声色地从周总理的书包里抽出一个小本子。同学们翻开本子,都吃了一惊。那里面全是他读完书后写的笔记和摘抄下来的好词佳句。老师说知识在于积累恩来做得真好啊我希望你们像他那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
“知识在于积累。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有滴水成河的精神,我们的知识就一定会不断丰富起来。
(1)请给第三自然段中的空缺处加上标点符号。
(2)“恍然大悟”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总理是怎样积累知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有滴水成河的精神吗?如果有,举个例子说一说。如果没有,说说你以后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少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少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的它表面上是指 ____________,实际上是指________________我们需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
阅读快乐园。(按要求回答问题)
()
大学实习时,我代过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那天,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答案都对,但这些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都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单一。其实他们不知道盲人是为了给别人(健全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灯。这些孩子不明白: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1)查字典知识。
“撞”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 “撞”字是()结构。“撞”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击打;②碰;③莽撞的行动。
“别人才不会撞上他”在这里“撞”意思应选的解释是()。
(2)这位盲人为什么晚上出门总是跳着一盏灯笼(用“√”选择)
①为儿子买灯笼。()
②夜里太冷,他想取暖。()
③为他人照亮,又不会被人撞到。()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填序号)
A、我们夜晚出门都应该有灯亮。
B、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4) 给短文家标题。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作业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虽经百事,但留有印痕的并不多。现在想起来,只有一件小事留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1996年,我在泰国。那时,我住在一栋带花园的房子里,养着一条很漂亮的德国纯种狼狗。一天午后,我正在客厅看报纸,忽然听到狼狗拼命地狂吠。我猜想一定有不速之客来了。于是,我打开房门,来到院子里,隔着白色铁门向外看去。先是看到一位穿着破旧衣裳的中年妇女,后又看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小男孩。我下意识地想他们是来讨钱的,于是心生厌恶地挥挥手。正要转身的时候,那位中年妇女用泰语轻轻地问我:“夫人,我是收废品的,有旧报纸卖吗?”
我这才想起书房里堆着一地的旧报纸,便喝住狼狗,打开院门,让母子俩进来搬报纸。这时我注意到中年妇女的腿有些跛,而她身边的小男孩似乎很体谅她,抢着搬报纸。我顺口问:“这是你儿子吗?……我们一起生活,就算是吧!”我明白了,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却能够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望着脸色蜡黄的小男孩,我有意多给了30泰币,并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送母子俩出了院门。
过了一会儿,我再次听到狼狗狂吠的声音。当我又站在白色铁门前面时,看到的是刚刚走不多时的中年妇女和小男孩,没等她开口,我便不耐烦地说:“报纸卖完了,钱也多给了,你们还来干什么?”
那妇女没有说话,缓缓地摊开双手举起来,掌心里托着一条项链。我一怔,细细看去,正是我遗失了的那条金项链。我忙接过来,托在手上,沉甸甸的,像捧回了我的心爱。要知道,这是我和我先生结婚12周年的纪念品。
这时中年妇女轻轻地说:“项链是裹在报纸堆里的,小孩发现了,央我快快地送回来。”
我点点头,急忙从口袋里掏出100泰币送给小孩,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的一半歉意和一半谢意。
母子俩按照泰国人的礼节,双手合十,谢绝了。夕阳下,我望着她一跛一跛的步履,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1)文中有三处画线的语句,其中前两处是对中年妇女和小男孩的描写,它的作用是;第三处是对中年妇女的描写,它的作用是。
(2)文中加点的“一半歉意和一半谢意”应怎样理解?
(3)文章结尾说:“我望着她一跛一跛的步履,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你认为“我”此时内心的感情是怎样的?
(4)用一段通顺的话说说“我”对中年妇女和小男孩的态度的转变过程。
①当“我”看到穿着破旧衣裳的中年妇女和小男孩到来时,“我”认为他们是来讨钱的,便心生厌恶;
②当“我”得知他们是来收废品时,;
③当“我”再次看到他们到来时,;
④当得知他们是来送还项链时,;
⑤当他们母子俩对“我”所给的100泰币表示谢绝时,“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