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那个主义……史学便是史料学。”他强调的是( )
A.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历史 |
B.要依照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来选择史料 |
C.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对史料的考证和辨析 |
D.史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史料 |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量 年份 |
粮食(百万吨) |
棉花(百万吨) |
煤(亿吨) |
钢(百万吨) |
1952 |
163.42 |
1.30 |
0.66 |
1.35 |
1957 |
195.05 |
1.64 |
1.31 |
5.31 |
A. 一五计划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B. 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D. 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产量 |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
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
【原创】一战期间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两次高潮时期,请问这两次高潮时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指()
A.国际环境有利 | B.民族独立实现 |
C.社会性质改变 | D.政府大力支持 |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