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盖斯是热化学的奠基人,于1840年提出盖斯定律,利用这一定律可以从已经精确测定的反应热效应来计算难于测量或不能测量的反应的热效应。
已知:N2(g)+ 2O2(g)="=" 2NO2(g) ΔH=" +67.7" kJ·mol-1,
N2H4(g)+ O2(g)="=" N2(g)+ 2H2O(g) ΔH=" -534" kJ·mol-1。
请写出气态肼与NO2气体完全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
。
(2)已知:N≡N的键能是946kJ·mol-1,H—H的键能为436kJ·mol-1,N—H的键能为393kJ·mol-1,计算合成氨反应生成1molNH3的△H= kJ·mol-1。
(3)现有25℃、pH=13的Ba(OH)2溶液,
①该Ba(OH)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水稀释100倍,所得溶液中由水电离出c(OH-)=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与某浓度盐酸溶液按体积比(碱与酸之比)1 : 9混合后,所得溶液pH=11,该盐酸溶液的pH=________。
(4)回答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有关问题
①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下同),溶液中c(Na+) c(CH3COO-)(填“ >” 或“=”或“<” ,下同)。
②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 ,溶液中c(Na+) c(CH3COO-).
③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中醋酸根离子和钠离子浓度相等,则混合后溶液呈 ,醋酸体积 氢氧化钠溶液体积。
现有部分前四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
元素编号 |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
A |
第三周期中的半导体材料 |
B |
L层s电子数比p电子数少1 |
C |
第三周期主族元素中其第一电离能最大 |
D |
前四周期呀中其未成对电子数最多 |
(1)B单质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键和__________个
键,元素B的气态氢化物的空间型为________________。
(2)C单质的熔点____________A单质的熔点(填“高于”或“低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写出元素D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可溶于稀硫酸。某同学想知道是稀硫酸的哪种粒子(H2O,H+,SO42-)能使氧化铜溶解。请你和他一起通过如图Ⅰ、Ⅱ和Ⅲ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动。(1)某同学提出的假设是;
(2)通过实验Ⅰ可以证明;
(3)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氧化铜,还需要进行实验Ⅱ和Ⅲ,在Ⅱ中加入稀硫酸后氧化铜溶解,则进一步所做的确认为:在Ⅲ中先加入,再加入。
(4)探究结果为。
(5)你认为除实验Ⅱ和Ⅲ所用的试剂外,还能溶解氧化铜的一种常见物质是。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试管C口部的棉团上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试管B中的实验现象是,若将该试管中反应后的溶液加热,可以观察到。试管C中溶液变浑浊,则证明SO2具有性。
(3)试管C口部的棉团既可浸碱溶液,又可浸NaHCO3溶液,其作用是,如果浸NaHCO3溶液,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某学习小组对教材实验“在200mL烧杯中放人20 g蔗糖(C12H22O11),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 mL质量分数为98%浓硫酸,迅速搅拌”进行如下探究。(1)观察现象:蔗糖先变黄,再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黑色物质,同时闻到刺激性气味。压缩“黑色面包”时,感觉较硬,放在水中呈漂浮状态。
同学们由上述现象推测出下列结论:
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③蔗糖炭化得到的碳连成整体,碳原子间形成了化学键 ④浓硫酸具有酸性 ⑤黑色物质具有强吸附性
其中依据不充分的是(填序号);
(2)为了验证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态产物,同学们设计了如下装置: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图A中应选用下列装置(填编号)。
②B装置所装试剂是;D装置中试剂的作用是
;E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
③A装置中使蔗糖变黑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④F装置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的原因是
;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SO2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1)根据反应Na2SO3(固)+H2SO4(浓)=Na2SO4+SO2+H2O,制备SO2气体。
①用下列简图,在答题卡的方框中画出制备并收集SO2的实验装置(含试剂)示意图。
②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浓硫酸的操作是。
(2)将SO2气体分别通入下列溶液中:
①品红溶液,现象是;
②溴水溶液,现象是;
③硫化钠溶液,现象是。
(3)有一小组在实验中发现,SO2气体产生缓慢,以致后续实验现象很不明显,但又不存在气密性问题。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并说明相应的验证方法(可以不填满)。
①原因,验证方法。
②原因,验证方法。
③原因,验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