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甲、乙两透明密闭容器中都有一段电阻丝,内有质量相等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密闭容器中空气温度的变化.
(1)此实验是为了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 的关系,将此装置接到电源两端,通电一段时间,电流在 容器中产生的热量较多.
(2)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再接入原电路,可以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 的关系.
同学们在做完了“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后,老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决定导体电阻的三个因素,也知道温度会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可是具体到一个小灯泡,温度对其灯丝电阻有什么影响呢?请大家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小华同学利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器材(其中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重新进行了实验。
(1)小华同学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中有一处连接错误,请在错误连线上打“×”,并用笔画线替代导线画上正确的连线。
(2)电路连好后,小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但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有示数,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字母序号)
a.检查电路是否断路 b.更换小灯泡 c.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3)小华继续进行实验,并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
l |
2 |
3 |
4 |
5 |
6 |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V |
0.5 |
1.0 |
1.5 |
2.0 |
2.5 |
3.0 |
通过小灯泡的电流I/A |
0.08 |
0.14 |
0.18 |
0.20 |
0.23 |
|
小灯泡的灯丝电阻R/W |
6.3 |
10.7 |
11.1 |
12.5 |
13.0 |
(4)小华同学在做实验序号为2的实验时,电流表的连线以及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请你读出这组实验数据并计算出此时的灯丝电阻,把它们填写在上表中相应的位置。
(5)小华在实验中并没有使用温度计,灯丝温度的高低是通过观察来判断的。
(6)小华查找资料,发现大多数金属的电阻都具有和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规律相同的性质。他用一段具有这种性质的金属丝代替小灯泡接入图甲的电路中,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适当位置固定不动,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测温装置。若要满足温度升高时测温装置的示数变大,应将图甲中表的表盘改装成测温装置的刻度盘。
小华要参加校运会的铅球比赛,为了能取得最好的成绩,他想:影响铅球掷得远近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为此,他以一支玩具手枪为实验器材进行了以下探究:
(1)熟悉手枪结构:玩具手枪的内部结构中有一根弹簧,弹簧压缩的长度可调节。压缩的弹簧伸长时,将子弹射出,弹簧的______能转化成子弹的动能。
(2)小华将手枪固定在某一高度,用同一颗子弹从枪口射出,以下是五次实验数据记录:
枪口与水平面的夹角θ |
15° |
30° |
45° |
60° |
75° |
子弹落点到枪口的水平距离s/m |
7.5 |
10.1 |
10.9 |
9.2 |
5.3 |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推测,小华探究的问题是:在相同条件下,子弹的射程可能和
有关。
(3)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夹角在度左右时,子弹射程最远。小华由此推想:相同条件下,铅球以这一角度掷出,掷得最远;
(4)第二天,小华与同桌交流,同桌认为以上实验方案能够再完善,可以进一步获得更准确的结论。你认为小华的方案还能做的改进是:。
(5)影响子弹射程的因素可能还有许多,请再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
小丽做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小灯泡标有“2.5V”字样)。
(1)如图甲所示是小丽连接的部分电路,请将电路连接完整。
(2)实验过程中,当电压表示数为2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39乙所示为A,则此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为W。
(3)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应将过程(2)中滑动变阻器的金属滑片向调节(选填“左”或“右”),调节滑片的过程中灯泡的亮度(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4)小丽在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灯泡的灯丝烧断了,此时会观察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发生的变化是:。
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探究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数据记录见右表。
(1)请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全。
(2)分析图中的A、B(或A、C……),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填方向)的浮力;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是______N。
(3)分析图中的三图,说明浸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
分析图中的D、E两图,可以得到结论:
。
(4)小明进一步分析、计算B、C、D、E四种情况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并与四种情况下浮力的大小进行了比较,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小军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小军依次选取了物距为40cm、35cm、30cm、25cm和20cm的几种情况,记录的相关
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如下表。
实验次数 |
物距u/cm |
像的放大或缩小 |
像的正立或倒立 |
像的虚实 |
像距v/cm |
1 |
40 |
缩小 |
倒立 |
实像 |
24 |
2 |
35 |
缩小 |
倒立 |
实像 |
26.3 |
3 |
30 |
等大 |
倒立 |
实像 |
30 |
4 |
25 |
放大 |
倒立 |
实像 |
42.5 |
5 |
20 |
放大 |
倒立 |
实像 |
60 |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
。(写出一条即可)
(3)当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3cm处(如图37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如果将蜡烛在图乙的基础上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实验序号 |
A |
B |
C |
D |
E |
排开液体的质量/g |
0 |
100 |
200 |
300 |
240 |
排开液体的重力/N |
0 |
1 |
2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