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 B.鸦片战争 |
| C.洋务运动 | D.太平天国运动 |
“19世纪中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
| B.资本主义扩张性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 |
| C.它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 |
| D.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 |
《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认为:“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l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不包括( )
|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B.圈地运动的开展 |
| C.工厂的出现 | D.海外市场的扩大 |
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 B.“一五”计划 |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D.人民公社 |
2012年是“十二五”关键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中国青年报》对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概括,反映出我国
①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出现 过“左”倾冒进错误
②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包围到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变化
③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 A.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