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若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遗以货,遣归。
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下列句中的“以”与“得粟以自给”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祭尉首 B.令辱之,激怒其众[_K]
C.然得而腊之为饵 D.策之不其道[来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范景淳死后,李疑把装有金银的包裹封起来寄送给景淳家。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疑许诺,就坐         延:           ②人理尔   宜:     
③臭秽不可             近:           ④清士乃   见:     
翻译下列句子。
(1)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2)君若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18-21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B.流辈甚称其贤。
C.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D.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②父母岁有裘葛之()
③非天质之()④生以乡人子余()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
①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②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宋濂学有所成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蔓不枝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植: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贵: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殊:相同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花清风过
B.濯清涟不妖雪霜凌厉见杀
C.花之隐逸者来岁不改其性
D.同予何人不见是而无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完成下面1~5题。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月色入,欣然起行。

②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③肉食者谋之,有何焉?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2.

翻译。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期年之后,虽预言,无可进者。

3.

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4.

以下面《蒹葭》中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5.

结合内容简要说明《爱莲说》一文的标题不能改成《莲说》的原因。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8-11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注释】①溥:张溥,明末文学家。②钞:后来写作“抄”。③已:完毕。④斋:书房。⑤毫:笔。
.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
(3)如是者六七始已始:
(2)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就: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文段的内容。
.从以上两人的学习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二)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策:(2)正患己不能知患: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或尽粟一石之不能尽其材
B.祗辱于奴隶人手安可诬一世
C.骈死槽枥之间岂借才异代乎
D.鸣之不能通真不知马也

.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
.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