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7分)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揭:高举 |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说:同“悦” |
C.然后委曲随物委曲:屈曲变弯 |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特立:与众不同 |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府史之所蹲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惟杉能遂其性其皆出于此乎? |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
D.而行不失于直不拘于时 |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唐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 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源泉能不舍昼夜,是因其有“□”,否则,就会“□”,,孟子认为“□□□□” (限填4字)是可耻的。
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瓘,字用之。父羽奏补秘书省校书郎、监广积仓,知开封府仓曹参军。持法精审,明吏事。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瓘年少,辄诛索侵扰。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瓘门人魏纲上疏诋天书,流海岛,瓘亦坐是停官。复监邓州税、鄂州茶,以大理寺丞知衡山县,通判寿州,历知循、随、安州,提点广南西路刑狱。邕州獠户缘逋负没妇女为佣者一千余人,悉奏还其家。就除转运使。刘鋹时计口以税,虽舟居皆不免。至是而雷、化、钦、廉、高州犹未除,瓘为除之。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寻以罪降知洪州。自主客郎中迁太常少卿,知广州。筑州城环五里,疏东江门,凿东西澳为水闸,以时启闭焉。
史沆性险诐①,尝为瓘所劾免。会广州封送贡余椰子煎等饷京师,辄邀留之,飞奏指以为珍货,诏遣内侍发验无有,沆坐不实废,瓘亦降知鄂州。未逾年,复为陕西转运使,徙河北。以给事中知开封府,政事严明,吏民惮之。内东门索命妇②车,得赂遗掖庭物,付府验治,狱未上,内降释罪。谏官吴奎言法当执奏,而瓘不即奏行,请以废法论,降知越州。
侬智高寇广东、西,独广州城坚守不能下。于是论筑城功,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复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给禁卒五千,听以便宜从事。属狄青已破贼,召还,纠察在京刑狱。议者请开六塔河,塞商胡北流,宰相主其说,命瓘按视,还奏以为不可塞。下溪州蛮彭士羲叛,将发兵讨除。进龙图阁直学士、知荆南。瓘以为“五溪之险,师行鸟道,诸将贪功生事,于国家何所利?”因条上三策,以招徕为上,守御为下,功取为失。不报。后卒如瓘议。徙澶州、滑州。又徙邓州,不行,请老,以吏部侍郎致仕,卒。(《宋史•列传第六十二节》有删节)
注:①险诐:阴险诡诈。②命妇:诰命夫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缘逋负没妇女为佣者一千余人逋:拖欠 | B.侬智高寇广东、西寇:敌寇 |
C.宰相主其说,命瓘按视按:巡查 | D.因条上三策条:分条陈述 |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魏瓘精于政事的一组是()
①邕州獠户缘逋负没妇女为佣者一千余人,悉奏还其家。②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
③筑州城环五里,疏东江门。④未逾年,复为陕西转运使,徙河北。
⑤得赂遗掖庭物,付府验治。⑥以招徕为上,守御为下,功取为失。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①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瓘的父亲魏羽奏请朝廷补任魏瓘为秘书省校书郎、监管广积仓,任开封府仓曹参军一职。 |
B.雷州、化州、钦州、廉州、高州沿用刘鋹当时按人口收税的办法,即使船民也难以幸免。魏瓘替他们废除了这一苛税。 |
C.魏瓘治理政事严明,但有时也不免屈从于权势。比如他畏惧后宫之命释放向内宫行贿的诰命夫人,为此他遭到弹劾,被降职。 ![]() |
D.魏瓘为政,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京刑狱担任纠察时,曾经对开凿六塔河以及镇压彭士羲叛乱的两个朝议提出反对意见。他的这些建议得到认可,朝廷采取了他的计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2)又徙邓州,不行,请老,以吏部侍郎致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 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①;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①染衣:指僧徒穿的缁衣。缁衣由黑色染成,故称染衣。
(《梁书·陶季直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忧服阙忧:担心 |
B.与季直素善善:友好 |
C.领左卫司马领:兼任 |
D.政尚清静尚:崇尚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竟能首先考虑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静”,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静和平。 |
C.等到陶季直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子孙没有钱财给他入殓与停柩,听到此事的人没有人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 |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听闻他事迹的人无人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就连梁高祖都慨叹“梁拥有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 |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
译文:
(2)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
译文: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敢。”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河间邢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
周瑜闻策声问①注,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声问: “问” 通“闻”, 声望;声问即声望。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亲友:亲人朋友 |
B.钦数见奇于表见奇:显现奇才 |
C.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牢:谨慎 |
D.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起:任用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豪杰之士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①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②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
③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
④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
⑤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
⑥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大乱,士大夫们纷纷“择木而栖”,寻找赖以托身的主人,但只有英雄豪杰才能真正找到赖以托身的主人。 |
B.荀彧开始时率宗族前往冀州只是为了躲避家乡颍川的战乱,袁绍待他很好,但荀彧发现袁绍不能成就大业,最终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
C.袁绍派遣使者延请汝南的士大夫,和洽之所以弃袁绍而往荆州,是因为他认为袁绍昏庸不可轻率接近,而荆州的刘表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
D.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领丹阳都督职务,一方面是想和孙策共谋大事,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长远之计打算。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
(2)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
(3)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刘 梦 得 竹 枝 九 章 词 意 高 妙 元 和 间 诚 可 独 步 道 风 俗 而 不 俚 追古 昔 而 不 愧 比 之 杜 子 美 夔 州 歌 所 谓 同 工 而 异 曲 也。昔东坡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请写出画线处提及的两位诗人的姓名。
苏东坡说“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