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古弼为人,忠慎质直。尝以上谷①苑囿太广,乞减太半以赐贫民,入见魏主②,欲奏其事。帝方与给事中刘树围棋,志不在弼;弼待坐良久,不获陈闻。忽起,捽树头,掣下床,搏其耳,殴其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帝失容,舍棋曰:“不听奏事,朕之过也,树何罪!置之!”弼具以状闻,帝皆可其奏。弼曰:“为人臣无礼至此,其罪大矣。”出诣公车③,免冠徒跣请罪。帝召入谓曰:“吾闻筑社之役,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降之福。然则卿有何罪!其冠履就职。苟有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为之,勿顾虑也。”
魏主畋于河西,尚书令古弼留守。诏以肥马给猎骑,弼悉以弱者给之。帝大怒曰:“笔头奴敢裁量朕!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锐,故帝常以笔目之。弼官属惶怖,恐并坐诛。弼曰:“吾为人臣,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其罪大。今蠕蠕④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且吾自为之,非诸君之忧也!”帝闻之,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他日,魏主复畋于北山,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五百乘以运之。诏使已去,魏主谓左右曰:“笔公必不与我,汝辈不如自以马运之。”遂还。行百余里。得弼表曰:“今秋谷悬黄,猪鹿窃食,鸟雁侵费,风雨损耗。乞赐矜缓,使得收载。”帝曰:“果如吾言,笔公可谓社稷之臣矣!”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
注:① 上谷:古地名。 ② 魏主: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 ③ 公车:官署名。 ④ 蠕蠕: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免冠徒跣请罪徒跣 :双膝跪地 |
B.弼悉以弱者给之悉:全部 |
C.恐并坐诛并坐:一同获罪 |
D.不备不虞,乏军国之用不虞:意外事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尝以上谷苑囿太广/ 乞减太半以赐贫民 |
B.魏主畋于河西 / 得复见将军于此 |
C.朝廷不治,实尔之罪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D.帝方与给事中刘树围棋 /笔公必不与我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古弼“质直”的一组是( )
①乞减上谷苑囿太半以赐贫民
②捽树头,掣下床,搏其耳,殴其背
③ 出诣公车,免冠徒跣请罪
④诏以肥马给猎骑,弼悉以弱者给之
⑤不使人主盘于游畋,其罪小
⑥诏尚书发车五百乘以运之,弼表乞赐矜缓
A.①②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主因为古弼请求他把皇家苑囿一半的占地赐给百姓而对其不满,当古弼再次进宫上奏时,魏王借与刘树下围棋而对他置之不理。 |
B.古弼免冠徒跣请罪,表明他在忠于职守的同时,也能尽人臣之礼。魏主勉励他努力为国为民办事,不要有什么顾虑。 |
C.古弼不以肥马“给猎骑”,不同意“发车五百乘以运麋鹿”,表现了他宁冒抗上不尊的风险,也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
D.魏主拓跋焘,作为帝王,好游猎,有人违背他的意旨时就发狠要杀人,但毕竟能辨忠奸,重国事,不失贤明的一面。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冠履就职。苟有可以利社稷,便百姓者,竭力为之,勿顾虑也。
(2)今秋谷悬黄,猪鹿窃食,鸟雁侵费,风雨损耗。乞赐矜缓,使得收载。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
公已下,第宅、
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
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
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
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物:人 | B.宫中卑湿卑:低下 |
C.陛下本怜百姓怜:同情 |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②④⑥ | B.②⑤⑥ | C.①③④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
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
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译文:
(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译文: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译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 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注:①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出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彭城王韶拜定州,拜:授予官职 |
B.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济:成功 |
C.卿邀名人也邀:求取 |
D.后寻业断决之处寻:不久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孟业清正廉明的一组()
①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②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④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
⑤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⑥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③④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并希望会取得成功。 |
B.长史刘仁之对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虑及孟业日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勉励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
C.孟业唯一的马死了,彭城王为帮助家贫的孟业,想让官吏们同吃马肉,再加倍还给他钱,孟业坚决推辞。彭城王戏说客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谢绝。 |
D.孟业后来任司州长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视。但后来孟业的断决之明折服了司州长官。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守,因为政宽和仁惠而著称。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
(2)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选出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早实以蕃:结实 | B.致其性:尽 |
C.其培欲平:培土 | D.有类橐驼者:这一帮人 |
对本文字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驼业种树”中“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职业”。 |
B.“非有能硕茂之也”中“硕茂”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句话译“并没有办法使它们长得高大茂盛”。 |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
D.“若甚怜焉”中“焉”是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
对文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继从种植的当与不当对比。 |
B.第四段揭出文旨,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为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
C.文章集中“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
D.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语言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种树郭橐驼传》)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诚然 |
B.酾酒临江酾:酒洒于地 |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 |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这里指洞箫的余音 |
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寄蜉蝣于天地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C.①挟飞仙以遨游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
D.①不知东方之既白②目遇之而成色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顺流而东也 |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C.舞幽壑之潜蛟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 B.固一世之雄也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方山子①传(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
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①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 | B.晚乃遁于光、黄间遁:隐居 |
C.余既耸然异之耸:通“怂”,惊讶 | D.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B.过岐亭,适见焉然力足以至焉 |
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D.亦足以富乐秦以攻取之外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 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 |
B.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练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 逸之士,随时准备驰骋于当世。 |
C.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 |
D.作者与方山子之间有微妙的情感联系,“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一句与 |
苏轼被贬黄州相照应。本文也可以说折射了作者在黄州的一种心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